时光退回到许多年前,姜与乐恍然想到苏聿白回苏家的第一个新年。
那年两家聚会,家长也是要她来中间,同苏莹莹、姜与乐和哥哥褚孜睿三个孩子站到一起。
姜与乐记得她拒绝了。
“走啦。”
合影结束,苏莹莹拉着她随着人流散场。
两人一起进会议中心,正准备上楼,姜与乐耳畔传来她神神秘秘的声音,“我好像看到林思琼了。”
苏莹莹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从会议中心的侧门进来。
“她来也很正常。”经济学圈也不大,以后抬头不见低头见是常态。
姜与乐内心已经毫无波澜,但令她感到惊讶的是,她竟然没有再像以前那样,无论是在多少人的场合里,她总能第一时间找到林思琼。
她真的放下了。
姜与乐和苏莹莹分开,绕到后门进场,恰巧与从前门进场的苏聿白遥遥相望。
只一瞬,姜与乐与她错开视线,匆忙拿起相机准备拍照。
人员到齐,报告开始了。
第一位嘉宾是《华夏经济学》的副主编,报告的主题是紧跟国家当前政策的“新质生产力”相关话题。
这是国内当前热点话题,这让姜与乐不得不想起那个宏观经济学圈内共识:“赶时髦”,也即紧跟热点,可以相对容易地发出高级别期刊论文。
紧跟热点。
姜与乐莫名想起上次F大主办的年度会议,苏教授在圆桌会谈上讲的那句:“如果大家都去研究热点,华夏经济学怎么推进?现在绝大多数高校都还在用《西方经济学》教材,各位教授作为华夏人,没有半点羞耻之心吗。”
苏聿白向来敢说,学术魄力无人能敌。她说的这话接连几天出现在姜与乐家里的闲聊中——姜华珍连着夸了她好几天。
姜与乐找角度拍摄了几张,又将PPT一一拍下,作为新闻稿的素材。
“当前研究多为理论研究,还鲜有合格的实证文献。
“我代表《华夏经济学》编辑部在此向大家征稿,本刊开通审稿快线,‘新质生产力’相关话题可以缩短一半审稿周期,期待大家踊跃投稿。”
报告人明着号召大家追逐热点。
姜与乐不自觉往会议室左前方看去,只能看见她的侧脸,以及依旧清冷的眉眼。
她冷眼瞧着台上,似乎没有要出声反驳的意思。
也是,《华夏经济学》是国内经济学顶刊,“新质生产力”又是当前时政热点。
反对一味地追逐热点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但若是放在具体场合与话题上,就很容易犯一些敏感性错误。
苏聿白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又不该说。
第一场报告是预热,下一场报告接着开讲。
“很遗憾李清安教授因故缺席,由他的学生C大经管学院林思琼副教授作报告。”
姜与乐抬眸,正巧看见林思琼上台的背影。
姜与乐深呼吸口气,正要拿起相机给她拍照,只听见一声“师姐”。
即刻回过头去,只听一位师妹轻声道:“苏院长找你。”
姜与乐吓了一跳,“真的假的?”
师妹怕她不信,将手机举至她眼前。
是苏聿白刚刚发来的:【请姜与乐来找我。】
确实是苏聿白的头像,也是苏聿白的口吻。
姜与乐下意识看过去,正看见苏聿白的视线从前方扫过来。
姜与乐拿着相机和笔记本硬着头皮弯腰从最左边走道走过去,又绕到第一排前方,苏聿白身旁。
林思琼在台上看着,脸色很不好,也是肉眼可见的紧张。
姜与乐弯腰低声问她:“苏院长,请问是有什么事要吩咐我吗?”
苏聿白神色淡淡,眼神往邻座一扫,“坐着拍。”
大屏幕需放置PPT,主讲台偏左,苏聿白身旁的位置确实是最佳拍照位。
姜与乐顿了一瞬,于众目睽睽之下在她身旁坐好。
淡淡的乌龙茶香气自然地飘入鼻尖。
姜与乐甫一抬头,便看见台上的林思琼盯向这边。
姜与乐专注望着PPT。
“没看到我给你发的消息吗。”苏聿白猝地出声。
姜与乐偏头看向她,“抱歉苏院长,我没看手机。”
“不用抱歉。”
姜与乐有些不好意思,“我下次会注意看手机的。”
苏聿白淡淡看了她一眼,没有再说话。
姜与乐记起要拍照,刚拿起相机,又听见她说:“没看手机很正常。”
所以不用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