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想继续打,而是实在太冷,在冰天雪地里呆久了,人受不了,骡子也受不了。
他们提前带着严师傅熬的姜汤,实在冷了就灌一碗,不过,到后面连姜汤都冻住了,只好收拾收拾往回走了。
不然,不论人还是骡子,冻坏哪个都不值当。
隔天,明阳山货铺子外面就贴出告示:即日起,本店有新鲜冻鱼出售!
昨天参与打鱼的人,每人都分到3条大鱼,十来条小鱼,说小也不算小,每条至少也有三四斤重,大鱼更是七八斤。
没去打鱼的也有一份,每人五条大小不一杂鱼,小的三斤左右。没法子,他们这次的鱼获都贼大个,小的也没低于三斤的。
伙计们各个乐得合不拢嘴。
石掌柜也觉得自己真是捡大便宜了,这样不爱找茬,不乱插手,还总有福利发的,简直就是神仙东家!
他现在有一个新爱好,没事儿就跟原来圈子里的人低调炫东家:
瞅见我身上的皮袍子没?东家发的,专门给掌柜的撑门面的;
看看脚上的靴子,里头带毛的,可暖和了,也是撑门面的。
还有皮毛帽子,手套,这个不光掌柜的有,伙计啥的也有,保护不受冻的。
当然,撑门面的东西如果三年内被辞退或者主动辞职是得完好交还给店里的,三年后就彻底归个人,而且,还每三年新做一套!
瞧见没,今天又又又发了冻鱼,这还不是年货呢。
气得别人咬牙:这样的神仙东家还有没有?
再来一打儿!
=========================
店里有石掌柜看着伙计们热火朝天的卖冻鱼,朱令仪带着雪爬犁找到杨木匠,做改进。
这次打鱼也是通过实际使用测试这雪爬犁。
结果还真有不少小问题。
“底下的木料最好用桐油浸泡,来不及就刷几层,不然太容易湿了,虽然也滑,但湿了干,干了湿,不禁用。”
“再一个,上面这些木料都不需要打磨多光滑精细,浪费功夫,咱们这批不图精美,拉货的就图个结实。”
“这几个杠子加粗,看看这才拉一爬犁冻鱼四五十里路就这样了,这不行,至少得千把百里一去一回才行。”
杨木匠认真地记下,然后建议道:“刷桐油这个季节不容易干,烤干的话对木料影响大,不如底下都用铁皮或者两根细铁条包起来?这样又结实又耐磨,滑起来也顺畅。”
就是成本大一些。
铁贵嘛。
朱令仪想想自己的计划,咬咬牙:行,包铁条吧。
反正就十几辆爬犁,这点钱她还出得起。
顺便把车轮都给她用铁皮箍起来,行远路结实。
====================
杨木匠这边忙着改进爬犁,应付前来打探的同行和客户。
朱令仪则又带着人手忙忙碌碌不断的在大冰河上凿冰打鱼,位置也从二十多里地,走到了将近百里。
这些鱼获种类很杂,有狗鱼、鲶鱼、黑鱼、雅罗、细麟、草根子、红鳟等等,五花八门,还有顺带挂上来的青虾、蝲蛄、瞎里疙瘩鱼啥的。
石掌柜没卖过鱼,让严师傅看过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结果,在严师傅眼里,就连最遭人嫌弃的丑得不行的瞎里疙瘩鱼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按照严师傅的标准,把这类不大被人认可的美味都挑拣出来,自己人吃,其他按大小差不多尺寸和类似品种的,一起卖。
原本冷冷清清的山货铺子顿时热闹了起来。
虽然大河就在城外不远流过,但冬天能凿冰打鱼的人并不多,市面上卖鱼的也极少见。
毕竟几尺厚的冰一般工具凿不动,家里最常用的铁器,能用得上的也就是斧子了。
而斧子,不是朱令仪说,那东西砍冰太菜了,完全不给力好么。
她的多功能铲咔咔开一个冰窟窿才十几分钟,用斧子得几个人轮流砍大半个时辰,没等打鱼就把人累够呛了。
朱令仪问过老七,铁匠铺里也有铁镩子,就是钢性不够,两头都容易卷,还贼贵,一般人家真买不起。
一句话,工具不行趁手。
所以,山货铺子自打一筐筐新鲜的冻鱼抬出来,三斤左右的二十文一条,五斤左右的40文一条,再大的按十五文一斤算。
三斤一下的按堆卖。
不管有钱没钱的,都能买上一些,这好歹是肉,可比肉便宜多了。
现在猪肉还十五文一斤呢。
等到杨木匠那边把十几辆改进后的雪爬犁做好,都试过一遍,没问题了,朱令仪存在大宅子这边的冻鱼山货也堆成几座小山了
==================
这天,朱令仪特地到了向阳村。
“什么?你打算去京城卖鱼?”
梁三哥实在没忍住惊讶地小声叫了起来。
京城哎,人家那里达官显贵遍地,冬天会没有鱼吃?
他们这上千里地,能不能运过去还不好说,就是运到了,那合上成本得多钱啊?
能有人买吗?
梁老爹这回也不敢挺朱大侠了,他也觉得有点不靠谱。
从这里到京城,骑马都得十来天半个月的,带着辎重啰嗦,走走停停,顺利的话一个月都不知道能不能到京城。碰到下大雪,路都看不清,更是寸步难行,把人在冻个好歹的。
不值当。
没看这边人不论村里的还是城里的,到了冬天就都猫冬不咋出门么。
大多数人家,几个大人才能凑一身棉衣,哪能轻易出门呢。
夏天秋天一件单薄的破烂衣衫加草鞋就对付了,冰天雪地可是会冻死人的。
唉,都是穷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