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夫子行动力很强,很快就把书院中的学生两两分组,各自派下山去寻找陶渊明,限时五天。
找到了陶渊明的,加五分。
劝动了他来任职的,再加五分。
陶渊明只有一个,这场竞争也只有一个人是十分。
这是一场比赛,胜者满分,败者……
不及格。
祝英台与祝英回,马文才与王述,梁山伯与荀巨伯。
大家几乎默认了这场的胜利只会在这三组之中产生。
祝英台斗志满满,她和祝英回心照不宣地交换了一个眼神,祝英回合上书,笑道:“英台,咱们去看看,你能否辩得过陶隐士。”
祝英回不敢轻易去挑战陶渊明的眼力,能否看出她只是在蛊惑人,但是祝英台是切切实实把那句话奉为圭臬。
不怕辩着辩着陶渊明嘲笑她自己都不信还来辩经。
三组各自下山,好在陈夫子多多少少还是圈定了一定的范围,给了一点线索。
线索正是陶隐士最近写的诗句,流传还并不广,也不知陈夫子打哪儿听来的饮酒的第五篇。
祝英台走在路上,念着这首诗,满是赞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的真好……”
随即遏制不住地雀跃起来:“哥哥,我们要去南山吗?”
祝英回摇了摇头,反问她:“你知道南山,是就叫南山,还是南向的山,还是陶隐士房子的南边,亦或是陶隐士为了韵脚这么写?”
前三者还有迹可循,但要是最后一种,恐怕姐妹俩找遍“南”山也找不到人。
祝英台有些失落:“那我们怎么寻呢?”
祝英回挑了挑眉:“你觉得陶隐士很擅长种地吗?”
呃……
诗的确写得好,但是从他之前一首诗“草盛豆苗稀”的自嘲来看应该不怎么会种地。
祝英台秒懂姐姐的意思,又问:“那如若陶隐士这次干脆不种地了呢?”
她那个聪明绝顶的姐姐两手一拍:“那不就更简单了吗?做农民打扮住在乡间结果不种地反而种菊花的人,那不是简简单单就问出来了。”
她二人到市集上专门去寻那些来卖谷子麦子的老农,花了二两银子把对方的一车谷子全买了下来。
然后询问老农,有没有见过那种种地种的很差劲或者干脆不种地种菊花的人。
她们才问过了两三人,便听一个老农说:“咱村子里有那么个人,古里古怪的,说有钱吧,他自己又种地种菜,还住在我们那种小地方。”
“但说没钱吧,他成天有酒喝,种地种的一塌糊涂,还有心思种他那花。”
老农摇了摇头,下了个结论:“这人就是在糟蹋地。”
祝英回强忍笑意,谢过了老农。
待老农走远了,祝英台嘶了一声,悄悄说:“所以那些真正的百姓,都是这么看隐士的吗?”
见她神情若有所思,祝英回就知道她又有所得,也不多问,只带着祝英台往那个无名小山村走。
而等到她们抵达之后,马文才和梁山伯几人也前后脚到了。
几人面面相觑,都有些惊讶,祝英台主动将自己这一组如何找到的这个地方一一道出,询问其余二组是如何找到的。
梁山伯温和地陈述:“若要种植观赏性的菊花,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须得光照充足且气温适宜,还需要肥沃的土壤。”
“这样的地方并不多,我和巨伯询问过当地的农官,商议后便决定一一找过去。”他笑道“运气不错,这是我们找的第一个地方。”
荀巨伯插嘴:“隐士住的地方,风景必然极佳,再一排除,便没剩几个了。”
‘论作物的种植与环境的关系’
马文才听完两人的话沉思一瞬,便道:“能看见夕阳,同时还能看见山的地方并不多,县衙有当地的堪舆图。”
王述得意道:“堪舆图可不是谁都能看的,我和马兄……”
马文才冷冷瞥了他一眼,成功把王述消了音。
‘论视角与地形的关系’
祝英回叹了一声个个都是搞情报的好苗子,便彬彬有礼道:“既如此,那我们谁先去试着说服这位隐士呢?”
越前面越有优势,越后面,说不得陶隐士就不耐烦了。
但……
“你们先寻到此处。”
梁山伯点头赞同:“马兄说的很是,先来后到之理,大家都是知道的。”
祝英台杵了杵姐姐,嘀嘀咕咕跟她说了点什么,祝英回诧异地看了她一眼,扭过头笑道:“还是你们二位先吧,英台说她的招得最后出才有奇效。”
……而且,这招太损了,要是先出影响了陶隐士对尼山书院的印象,祝英回有点儿亏心。
既如此,马文才比梁山伯先到,他便和王述最先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