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醒了。”岱渊的声音低沉,我扭头看着她,好像一瞬间她就长大了。我伸手摸着她的脸,“你不要这样。”
她的泪落在我的手里,想开口又哽咽,小声地哭着。我扶着她的手起身走出寝屋,风吹过院子吹到身边,真是寒风刺骨。
我裹紧身上的外袍扭头看她:“岱渊,天气越来越冷了。”
岱渊递过手炉,轻声道。“明年就是开春了。”
“今年还没过。”我抬头看着闭眼也不会消失的白。
“明年会来的。”岱渊又道。她扶着我走过长廊,挥之不去的白一直紧跟着我。
我心脏钝痛无比,慢慢减缓走路的速度,可还是走到半途就停下了脚步。岱渊在我慢下速度时就已经和我说道:“您为何要出屋,现在天冷您又不添衣。”
我拍了拍岱渊的手:“我就是不想坐下来。一坐下来我的脑子就乱得很。”
现下倒是不得不停下了。正好这时墨霜端着药汤走来:“这是夫人叮嘱要厨房做的。夫人道身子重要。”我点了点头,也就随着岱渊扶我回了寝屋。
我甚至没敢去阿母那,只要一想起站在阿母屋前的画面内心就会哀伤不已。可喝过药汤后,岱渊在一旁无声地陪着我,她的呼吸轻轻的,我又不愿让自己身边太过寂静,于是我支开岱渊,独自一人来到阿母的寝屋。还未靠近,那满屋的悲戚在白里透着红。
我站在门前,没有敲门。我站了好久,也没进屋。我该如何面对阿母,面对自己的能力。我手搭在门框上,动了动手指可最后我还是没进屋,转身到了祠堂。这里已经站着阿父,他已经站了很久,衣角动也未动。
我走到他身边:“阿父。”声音低不可闻。他点了点头,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扭头看我,眼里的悲太过沉重,我微微垂下眼眸,又走到堂前,垂泪许久。
地面我看到光从外照进留下印迹,阿父的影子被拉长至我脚边,竟似在烛火下摇摇晃晃。我忍着泪道:“阿父,此次您与阿母回族,就不要再回京了。”
“好。”阿父的声音比落雪声轻。“你母亲呢。”他又问。
“阿母在寝屋。”我回道,“我没敢敲门打扰。”
“她总念着煜儿,说他能回京过年。”阿父转了个身,影子骤然变短,阳光好像消失不见。我迅速转身看向阿父,他依旧背对着我。
“今后不好过也都好过了。”声音如古树伸长。阿父拖着脚步走远,我站在原地目送。
“您要记得。”我提高声音道。
阿父的脚步未停,甚至没有丝毫犹豫,依旧慢悠悠地走着。“好,我记着。”声音从远处传来,也不知是否这样回答。
天气越来越冷了。十二月的京城更是寒风刺骨。入了十二月,我更是懒得外出,常常待来到阿母的屋子像个孩子一样黏着她待在她身边,一切似乎都在恢复冷静。只是我不敢看向阿母的双眸。
半月过,十二月十五,阿嫂薨。
讳问传来时,我正坐在阿母身旁写字,声音进入耳朵的那一瞬,深埋泥土里的锈刀被挖出来捅入心脏,我受到强烈刺激一把甩开毛笔迅速起身,瞪着双眼尖声大叫,心中一直紧绷的那根弦砰的一声还是断了。
“阿母!我不要再学卜算了!啊——!阿母,我不要再学了!”我捂住双耳放声大叫,跪倒在地上尖叫,泪水已经没过身子,“我再也不要学了,阿母,我不愿再学了,我再也不要学了,我算得一点都不对!!”
没人阻拦我的尖叫,我的声音在京城传了一圈又一圈。阿母听到这个凶信,已经完全呆愣住。她前几日还在看着那封信。阿母盯着传话的侍女,不断地做深呼吸,侍女的双眸也在淌泪,看到此情形立马上前扶着阿母。心再如何痛我也不理,依旧捂着双耳疯狂地尖叫,叫出我的如天崩,被雪埋的哀痛,叫得我不能上天入地,只能痛苦地接受。
为什么!!
究竟是为什么!!
不是天无绝人之路,地有好生之德吗?
崩溃无比,尖叫声透过手掌刺进我的耳中,后来我失声了。跪在地上血液倒流我双目一黑就晕了过去。再次来到祭台前,这里梅花飘香,延绵千里。人影很多,真实面目我看不清,唯有哀是清晰的。
巨大的青铜鼎立在中央,穿着隆重的一人站在鼎前开口念祭词。念什么我也听不见。天宫依旧传来赞词,阿嫂的颂赞结句,三个叹字——“叹,叹,叹!”
十二月十五日,京城落下漫天的大雪,亘古未有的大雪。
抓着卜条,我一直相信自己算得很准,实际我一个都没算对。人世并非神话,没有天机算尽和注定结局。这居然也是出自我之口。究竟什么才是真的,到底什么才算真的。
元定二十二年,赵祉兰,二十二岁。
元定二十二年,季煜,二十二岁。
今年是,今年以后是,以后年年是。
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