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第二天中午放学,她匆匆赶回家,店里如同往常一样坐满了人。苏丽珍一边过去帮忙、一边听苏小麦讲上午领导视察的经过。
早上店里刚开门不久,视察的人就到了。打头的是市里一位姓谢的副市长,包括随行的夏所长和宋主任,这一行总共有八个人。
谢副市长人很随和,跟苏卫华夫妻俩了解火锅店的情况,问了不少问题,尤其对门口公示板上书写的会员规则很感兴趣,等听苏卫华解释过一遍后,不由赞扬他们头脑灵活,善于经营。
后来又看到农业大学的食物化验报告和对客人直接展示的改刀台,谢副市长更是表扬他们做事用心,讲原则,守信用,直言他们的饭店未来可期。
在店里仔细参观了一圈后,谢副市长又问起他们经营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苏卫华说了诸如食材采购、酒水供应之类的几点问题,之后又表示多亏相关部门的积极照应,如今问题已经解决,谢副市长听得十分认真。
末了,还叫秘书把他办公室的电话留给苏卫华,嘱咐他今后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给他打电话。
谢副市长一行前后停留了大约四十多分钟才走。
不过临出门之际,谢副市长握着苏卫华的手,说他们夫妻不但把餐馆经营得有声有色,还养了个优秀的女儿!凤城日报那篇稿子他也看过了,写得很好,可惜今天没机会,希望等以后能见一见这孩子。
直接把苏卫华和李翠英都给说懵了!
谢副市长怎么还认识珍珍呢?
还是苏小麦犹豫着提了一嘴,说这位领导不知道为啥看着有点眼熟。
夫妻俩一拍脑门,这么一说,这位副市长好像真有点熟悉!
眼熟,姓谢,还认识珍珍,这三点一综合,一个名字一下就冒出来了!
“是芳芳那孩子!”
“芳芳小妹!”
三人几乎异口同声说出来。
可不就是闺女(小妹)那个一放假就隔三差五跑来玩的同学,叫谢芳芳的吗?
苏丽珍听完这一番经过,也是着实吃了一惊,想起当初开店的时候,谢家还托了安厂长给他们送过贺礼。
她以为是谢芳芳的缘故,再三表达感谢后,也准备了一份分量差不多的回礼让安厂长帮忙带回去。
她跟谢芳芳关系好,但平时并没有多问对方的家世,只是隐约感觉到谢家可能远比她之前听说的还要显赫。
不过苏丽珍也没因为有了这次联系后,就巴巴地凑上去。只是之后每逢年节看望安厂长时,会礼貌性地给谢家也准备一份节礼。
谢家那头也一直有回礼,两家素未谋面,就这么不远不近地保持了一份淡淡的交情。
现在知道谢家是这样的大人物,苏丽珍更加庆幸他们之前一直安守本分,没有死皮赖脸硬贴上去。
想想今天谢副市长的态度,显然是公事之外也不反感与他们家的私交,这便是一种认可。
虽说有些话说出来显得没风骨,但是对他们这种平民老百姓来说,能交好身份地位远超自身的人,怎么看都是利大于弊的好事。毕竟他们也不指着倚仗人家谋求富贵,无非是遇难时能得对方伸手维护一二就足够了。
总之,除了最后这点不算坏事的小意外,这次接待工作总体比较圆满。事后夏所长和宋主任也都过来夸奖他们准备的充分,店里店外干净利索,处处诚意十足。
苏卫华面对领导的问话也是得体大方,言之有物。谢副市长对他们的表现很满意,认为可以把“珍珍火锅店”树立成一个典型,号召市内其他个体户向他们一家学习。
然后没过几天,凤城日报再次发表了一篇有关火锅店的专题报道。
文中除了当初李孟儒采访苏卫华的内容,还从各方面对珍珍火锅店予以肯定,夸奖他们家真正做到了“味美、质优、真诚、创新”这八个字。
呼吁其他餐饮从业者以“珍珍”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让凤城市的老百姓今后无论走到哪一家餐馆,都能吃得放心、吃得舒心。
因为这篇报道的高度赞扬,珍珍火锅店的名声自此更加响亮,不少人慕名前来,店里的川味火锅、特色卤味几乎成了凤城市一块响当当的招牌,真正达到了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