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问三个问题:1.人终究是要死的,那么他\她生前的痛苦会随死亡而消散吗?有人觉得不会,原因是人的执念,然而这执念的维持取决于情感的深沉,因为无法永远处于痛苦产生的环境,一直靠执念结果可能靠的不再是执念本身,而是“依靠执念”这一想法。或者因为痛苦发生的时候,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对人的伤害就已经达到了,伤痛无法消散,不论有形无形都会留下疤痕。这种想法恰如经典故事愤怒男孩钉钉子,当他把钉子从木板上取下来,他父亲说“但是你跟别人造成的伤害永远在。”我后来认为这是毒鸡汤,若真如其父所言,这个世界早已充斥战争,每个人都忘不了别人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愤怒与哀怨萦绕于人们周身。又或者是他\她的家人朋友与他\她相关的痛苦不会消散,这又取决于人们的认知。就像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然而人人面对生老病死总会有情感的起伏。关于死亡的痛苦,也可能转化为某个盛大的节日带来的快乐。当然也有人觉得会。他的想法恰恰体现了人与人的不可通约性和时间的磨砺,对于死者本人来说,痛苦是“我”的主观感受,死后不再具有意识,所以也不会再记得自己的痛苦;对于至亲来说,可能会带来痛苦,但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对于陌生人来说,则很难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面对死亡,这样一个生命都统一面对的问题,痛苦可能只是当下的,而非永恒的。
2.我们难以感知他人的痛苦,是弱点还是人的自我保护?若说此为弱点,有人觉得是因为他人的痛苦也许有一日会降临己身,能感知别人的痛苦有助于自己规避。这种想法符合生物生存的底层逻辑,可纯粹利己的行为不利于社会合作。因此虽想个体进化,但个体能否进化成功存在问题。若说是自我保护,则是因为能感受到他人痛苦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感受不到也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痛苦,如果太过共情他人痛苦,会给自己增加很多情感负担。这种看法合乎适度原则,并不全盘否定对他人痛苦的感知,而是要求考虑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对他人怀有怜悯心。又或者是因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已经很难了。的确,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这种看法同样关照了人的承受能力。再或是因为人人有点同理心,站的角度不同,自身的痛苦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幸福。就像未知全貌、不予评价一样,如果不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仅相信自己的眼睛,个人看法可能与实际结果形成两极反转,屏蔽这样感知的误导,避免了很多歧路。又或许二者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它是弱点,因为它阻拦了我们与他人进一步深入交往的脚步;它又是自我保护,因为它减少了我们很多的痛苦。而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有人认为它是人的一种正常思维机制,但什么能证明这一点呢,不论是进化论还是大脑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都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3.你是否正在渐渐遗忘、或者不再经常想起身边逝去的人。过半人觉得是。也许有人会觉得答“是”有些羞耻,但很幸运,调查的时候大家都真实的袒露了内心想法,或许对待生命最好的态度是把握好当下,用心度过每一秒。当然也有情感性较强的人觉得不会,他们重感情,对自己相信的事情也很执拗,对待感情比较纯粹。也有人另有情况,亲人目前安康,身边朋友也都平安,一些远方或高龄长辈逝去时我年龄尚小,没什么印象;有时会见今景而思故人。我觉得这两种反而是更大众更普遍的现象。也许我们不必把身边逝去的人时时挂在心上,只在一些特殊的、意义非凡的场合想起他们,与他们一起感受当下的滋味,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