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林庭语,是东大医学系的留学生。我有一个从小相识十分熟悉的朋友,两个月前因公出差到日本东都,现在已经俨然可以尽地主之谊。他是个警察,平时工作比较忙——哦,这里是东都米花町,正在他的守备区域内。
我们目前在一家咖啡厅里。
咖啡厅里发生了命案。
……
就在我刚刚获得“最近这里不是很安全”的提醒下一刻,爆发一场命案来提供证明,也实在是太有行动力了吧,东都。
说起来,咖啡厅菜单封面的名字“ポアロ”,读起来是——波洛,没错吧。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大侦探之一波洛的地盘上作案,听起来就像是自投罗网的失智行为。
但换句话说,侦探们似乎就是注定要被各种命案包围的。
著名侦探小说家范达因就曾经在他的二十条守则里毫不掩饰地指出“命案以外的小犯罪没有吸引力”,或许正因为这个咖啡厅叫“波洛”,才更可能出现命案也说不定。
林庭语不得不开始考虑是否要给自己加投一份人身意外险。看在朋友尽职尽责地给他提醒的份上,受益人就填朋友的名字好了。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
朋友到底叫什么名字?
好吧。
正常人,即使是剧情提词机,也不大可能在日常闲聊里唐突地报上姓名的。
林庭语也想过拿出手机报警,趁机看一下最近的通话记录和聊天记录。不过考虑到自己初来乍到,估计也没来得及办理日本的手机卡,所以很大几率是通过聊天软件跟竹马联系——聊天软件里不一定会备注全名,这稍微有点困扰。
但更为困扰的问题是……
现在报警打110的话,接起来的到底是C国的110还是日本的110呢?
这不但是记忆的盲区,而且也是常识的盲区了。
林庭语决定按兵不动。
相信朋友。
一定有什么契机让他能够顺利地获得对方的名字这一重要信息的。
果然,不愧是剧情提词机,朋友不负期望地立刻提供了这个契机——他霍然站起来,从口袋里掏出一本黑色封皮的证件,啪地打开,正面举起向四周展示了一圈,流畅的日语脱口而出:
“请大家保持安静!不要离开自己的座位——我是警察!”
在他展示证件的时候,林庭语飞快捕捉到了上面那个大头照下面的名字:陆阳。
好的,至少现在保险单知道怎么填了。
而且——在陆阳站起来的时候,林庭语注意到,有几道从各处而来的视线,纷纷落到了他们这里。
本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人站出来,被关注到也很正常。但是这些视线和正常的,人们遇到突发事件时会有的惊愕慌张不同,而是带着某种黏着的,观察的意味。有那么一两道借助报纸或电脑稍微掩饰了一下,但更多的,是毫不节制的张狂盯视。
视线的来源有柜台后的服务生,有刚刚跑出来呼救的女人,有看起来像普通上班族的男人,有亲亲密密手挽着手的少女们,甚至有一个穿着校服的初中男生。
“观察”这种行为本身就指向很多种目的。
产生兴趣,想要追踪目标的一举一动来加深了解,会选择观察。
产生怀疑,想要发现能够证实怀疑的线索,也会选择观察。
产生恐惧,想要监控危机来源的变化及时逃跑,同样会选择观察。
随意到处瞟两眼,只能称之为“看”。只有怀着某种目的去看,才能称之为观察。
——为什么他们会在命案现场这样观察一名警察?
……等等,这是波洛的场子没错吧。
总不可能是全员有份的东方咖啡厅谋杀案吧。
人身意外险要不还是给陆阳也买一份好了。
陆阳似乎没有发现这些观察的视线,发话完毕就收起证件开始向柜台那边走去。林庭语也没有出言提醒,只是端起手边的玻璃杯,慢慢摩挲着光滑的外壁,垂下眼睛,数着杯中浮动的微小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