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北魏-太和轶事 > 第4章 平城宫词(三)

第4章 平城宫词(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即便是拓跋宏,也不得不承认太后是不世出的政治天才。

从太和三年修改大魏律开始,再到太和九年颁布皇诰。这完成大魏思想一统的路,太后不紧不慢的走了九年。

班禄的核心除了收归财政,还是大改革的前兆。

钧田与三长,便是后手。

这是推动变革的实事,太后自然不会不管。

太后只是作壁上观,想看看他这个天子,到底怎样给自己初展翅后的鲁莽收拾烂摊子。

机灵也罢,诡道也罢。

三长的顺利推行,使百姓们有了地,税负也被降到了能负担的地步。小户们和被宗主强霸的人口得到了独立的自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如此 ,国家掌握的人口和土地越多,就意味着兵源和财源越来越稳定。

这是共赢的局面。

太后并未表现出什么异常,拓跋宏和韶华也照例恢复了定省,宫中的气氛逐渐松快了许多。

只是在太和十一年的年中,太后以恩旨的形式,将没入宫中的常氏女具都放出了宫去。(注1)

韶华想:太后到底开恩了一回,要保住诸常的性命,就得使她们远离宫廷。

太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后在祭天之后病了一回,韶华自要去侍疾。

鲜卑人的西郊祭天,是上百年沿袭至今的信仰。

除却有陛下的参与,亦有女巫,皇后和诸部大人们的参与。(注2)

眼下并无皇后,太后是宫中之主,便由太后加入。

祭典时需迎风而立。太后便因此受风。

太后有时也像小孩子,因怕苦不肯喝药。

韶华亲自去劝,太后只是微笑看着她,摸摸她的小脸。

若说之前她瞧不清侄女的立场,经这样一番波折,她总也能拨云见日一番。

只是,到底是血亲,太后还想再看看。

可是天公不作美,她这一病如山倒,能明显察觉到自己精力不比以往。

便是巾帼女杰,此时也有些黯然。

一个老字,太叫人无可奈何。

她没时间看的太久了。

在冯太后的一生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政变。

一次是灭乙浑,第二次是平息献文。

在这两场政变当中,她动用的是她绝对信任的军队,且速度极快,形势仅控制在平城禁宫内。

她的病有一半是因为老,另一半则是因为气血攻心。

太和七年,拓跋宏为诸弟封王。随后开始出任津要,逐步掌握实权。

拓跋宏自己几次大动干戈的夺权,又使平城宫内的禁军指挥权顺利的从太后阿姊的继子穆泰和其族兄长乐王穆亮手里转移到了楼毅的手中。

内宫兵权的转移是一个让人不安的信号,病中的太后一日未曾安眠,直到王遇替她想了一个办法。

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足以振奋太后的精神。

既可以引入自己所信重之人故技重施,以规模较小的宫变来夺回兵权,还可以…试探韶华。

这件事当然也很重要,自己的继任者是否能秉承自己的意志。和自己一条心,自然是重中之重。

太后看了看正在逗弄皇长子的韶华,缓缓开口:

想让女巫进宫,做几场法事,为她的病祝祷。

这是鲜卑贵族常见的做法,起初韶华不以为意。

回昭阳殿的路上,冷风一吹,她又清醒过来。

太后历经九年的六步走中,有一项看似平平无奇,却十分行之有效的决议。

太和九年的正月戊寅日,魏诏曰:“图谶之兴,出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

严禁诸巫觋及委巷卜筮非经典所载者。

鲜卑立国,凡祭天或祭祀,必兴女巫。

而此革除民间左道之举,在于预防因思想而产生的骚乱。

而为了对应自己推行的历法,太后往往自为典范。比如为班禄而除贪腐,自己便易华服,出御府和内库中的绫罗绸缎和织女。

拓跋宏管这叫做日拱一卒,大音希声。

先贤曾有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拓跋宏常以此褒太后行事之张弛有度,韶华听久了,自然有此印象。

同样,自此历法颁布以来,太后便不再行巫术来进行祝祷。

宫内虽设有关司政,多以观察天象为主要工作。

即便太后的前任情郎王叡出生占卜世家,精通此道。其弟亦在兄死后,承袭家学,为太卜令。(注3)

但太后禁断宫内巫术之举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一时间,三宫六院也都停止了相关祝祷。

于是,太后病中的要求便显得有些古怪。

既有古怪,则必含隐情。

这当然很难不让拓跋宏有心去想,而韶华的眼睛则盯在了太后周遭的宦臣身上。

韶华年少时进宫,几位宦臣便是太后的左膀右臂。

抱嶷王遇等人与冯熙的关系也甚好,尤以王遇为最。(注4)

盖因冯熙幼时曾被保姆魏夫人所携出逃入羌,王遇家族则是羌中豪族,虽因罪受腐,残存势力犹甚。

太后成为皇后那一年,冯熙才被寻回,因外戚的缘故出将入相。

实则在很早以前,王遇就开始帮助太后寻找失联多年的兄长。

冯熙于羌中多少小有名气,年才十二,便因好弓马,有勇干,氐羌皆归附之。(注5)

之所以之前密而不告,是因为尚未正位长秋,即便是贵人娘子的亲眷亦不算外戚,曾经所判定的腐刑依然有效。

正因为这番细思量,年岁相仿的王遇和太后之间,又拥有了一道紧密的关联。

有此前因,拓跋宏自不会忘记王遇的宕昌公一爵。

宕昌小国皆羌人,长安的羌人亦甚多。太后因冯熙的缘故从未放弃过对羌地的控制。

羌人最擅傩礼行巫以祝祷一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