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地球online游玩日志 > 第21章 无知的阅读

第21章 无知的阅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我是从小学开始阅读文学作品的。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本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鲁滨逊漂流记》。

那是一本语文书推荐的世界名著。

我买来之后就开始看这本书,其实当时读的时候感觉很无聊。

可能因为是外国作家的作品,加上是经典的冒险和荒岛求生,反正看起来云里雾里的。

我只大概记得主角在一个岛上生活了很长时间。

小时候阅读总是流于情节,急着想知道书里面到底讲了些什么,至于别的景色描写和心理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种种全都不在乎。

我小学的时候很少接触网络,常见的娱乐就是看电视。

剩下的时候可以去公园滑旱冰鞋,还可以去河边用地笼抓小龙虾和小鱼。

这些经历让我直到现在写小说,也经常出现公园和河边这两个地点。

总之我小时候总感觉时光无限,我有很多时间,但是缺少打发时间的事。

于是我就阅读。

我爸有一次从省城带回来一箱子书,是图书馆那种藏书,但是书的质量不是很好,用的纸是那种发黄的轻质纸。

里面有《论语》还有诗词集。

还有几本关于绘画的书,是那种钢笔画,我尝试了几次,但是总感觉画不好。

我闲着没事就翻那些书,但是大部分都看不懂,前面看了几页就感觉很无聊,看不进去。

大概是上初中的时候我读到了贾平凹的《废都》。

我在此之前一直以为文学作品都是把一个故事讲得很无聊的人写出来的。

没想到那次阅读居然很是顺利,我只用了几个小时就读完了,感觉里面的故事很新奇。

后面我再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还有余华的《活着》《兄弟》的时候都感觉到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可是我读《少年维特的烦脑》的时候就感觉到一种隔膜。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文化不一样,我更容易接受地域相同的作家的书。

至于余华,其实我一直以为他是陕西人,后面在知道他不是的时候,还惊讶了一段时间。

我看他的书很快,也不着急,总是能感觉自己沉浸在其中。

后来我找齐了所有我能找到的他的书,虽然不能说全找到了,但是也大差不差。

我看着看着就发现了,其实他早期的小说还是比较晦涩的,写《古典爱情》的时候很像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

他还写过类似于武侠小说的作品,但是并不知名。

我猜想他可能尝试了很多方向,最后决定好好打磨自己的文字。

我仔细看过他的文字,都是一些常用字,读起来很舒服,排列地也很有逻辑。

经常是用大白话讲完了整个故事。

我后面的阅读也跟他的写作一样,我经常是看到什么读什么,有些书读不进去就直接放弃,然后换另一本。

在这样的大范围阅读中我逐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

我阅读的时候也发现,那些年代近一点的,作家地域和读者所在地域一样的作家的作品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我还列出了几个因素,比如年代,现代人读古代的书多少有点看不懂在里面。

但是现代的书,除非作者故作深沉,不然还是能读下去的。

国别,年代,文化,信仰,地域,方言,翻译种种。

只要中间的因素相差的越多,读者读到的文本就距离原本想要表达的涵义越远。

我把这种现象成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涵义递减。

就比如列夫托尔斯泰,他生在一个基督文化的国家中,他的作品就有很强的惩恶扬善的风格在。

陕西人读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肯定比别的地方的读者更容易接受。

而一个外国文学作品遇到不一样的翻译,加上文化的习俗不一样,中国的读者读起来就会感觉很吃力。

当然这个理论要是这样说出来感觉好像没什么,但是这却真的是我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

在我很年少的时候,我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感觉自己读到了假书。

仔细想来,那个时候我国内的,本地域的作家的作品都没有读过多少,对于这种国外的文学作品,还不是一个年代的作品读不懂实在是太正常了。

可是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只是以为是自己水平不够。

然后我读了很多书,才明白这其实不是我的问题。

其实一个读者,最好还是查查本省有哪些作家比较出名,他们的成名作是什么,先读一读。

等读完之后再读那些国内的大家都感觉写得好的作家的作品。

最后可以尝试一下东亚,东南亚作家的作品。

最后的最后才是那些国外作家的作品。

还可以先读现代、再度近代、最后读古代。

这样由易到难,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样的阅读才是正常的,至于我这种盲目的阅读,其实花的时间很多,但是效果谈不上多好。

有些作品适合我读的时间我没去读,最后能够带给我的经验就很少很少了。

比如我是陕西省的。

我读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就感觉很好懂。

因为我就生活在黄土高原上,他们描写的生活就是我的祖先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至于西安,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在那里上学,也很熟悉。

所以书中写了什么,其实大部分内容我都能懂。

说起路遥,我看《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就感觉有点奇怪,感觉其中的好几个情节都很不真实。

中间那段跟外星人接触的情节实在是很出戏。

后面我再读《人生》总是感觉他老在重复同一个故事。

再后面,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学业上的需要,把能找到的路遥的小说全部读了一遍。

这下我终于明白问题所在了。

路遥的小说全部都是城市和农村的男女来到了陌生的地方,然后发生了爱情,最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这是一个模板,路遥在上面修修改改,但是还是同一个故事。

我记得他之前还写过别的小说,但是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后面我还买了几本书,书上的内容跟电子书的内容对不上,电子版已经删除了原来的那些小说。

可能一个作家的成名作就那么一两本,看完成名作之后很少有人会想起他还写过其他作品吧。

我觉得像我这种变态的读者还是比较少的。

我喜欢在一段时间内读完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

这样做有好处,那就是会发现几篇比较好的作品,但是不出名。

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短时间内读完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会有一种抵触感和厌倦感。

毕竟那只是一个人,而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有的作家为了省力总是把一个写习惯的情节重复写。

这些重复的情节就分散在他全部作品里面。

要不是把这些作品在短时间内全部读完,可能我也发现不了吧。

贾平凹的作品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本《废都》,其他的我还没读。

我读过陈忠实的全部能找到的作品。

他的《白鹿原》实在是有名,我读完之后就找到了他的其他小说。

其中大部分都是短篇,但是也写得很好,很厚实,是那种黄土的感觉。

除了余华、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我很熟悉,其实我很喜欢的一个小说家就是韩寒。

我读过韩寒的作品。

我是很早就听说过韩寒的名字的,但是直到我上大学之后才读过他的书,他的作品很有意思,杂文也很有意思。

我感觉韩寒最厉害的一点就是把一个手段用到极致,那就是矛盾。

用前后的矛盾制造反差,反正读下去绝对不会有浪费了时间或者浪费了钱的想法。

韩寒的很多话看起来很带刺,但都是实话,我想着要是我在他那个年纪,可能不会有他那么深沉和严肃。

其实他是一个很严肃的人,他不喜欢在他感觉无聊的领域浪费时间。

他写作就专心写作,即便是没上过多少学又怎么样呢?

这个世界对于成年人是很宽容的,只要你能挣到钱,哪怕你是小学毕业别人都会感觉你很牛。

已经到了笑贫不笑娼的地步了。

评价人的标准就是能挣到多少钱。

那些富人,即便他们有很多缺点,但是大家都在找他的优点。

那些品行好的穷人,他们可能自己觉得很快乐,但是大家都说那是个废物。

好奇怪呀,这个世界好像颠倒过来了。

好像每个人的理想都应该是变得富裕。

可是路边的野花都开得不一样,世界上这么多人,却一模一样不会感觉很奇怪吗?

又跑题了,继续说我熟悉的作家。

我还读过苏童的小说,不知道为什么有的还能读下去,但是有的就完全没有感觉。

《妻妾成群》给我的印象最深,剩下的就没有什么印象了。

还有王安忆,她的《长恨歌》读起来真的很有感觉,我还读过她的《五湖四海》,但是这本就很有商业的感觉。

我还读过毕飞宇的书,比较出名的几本全都读了,总是感觉怪怪的。

他的长篇感觉还好,但是一到短篇我总感觉奇怪,可能是我的问题。

我比较喜欢的作家是王小波。

其实我最开始读王小波的书是我上大学之后认识的一个很好的同学借给我王小波的两本书。

我还记得那两本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和《沉默的大多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