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近来天热,家中井水用得快,两日前才打的两大桶水,今日就只剩桶底浅浅一层了。”采莲笑着应道。
“可不是么。也不是今年怎么了,比往年热些也就罢了,还迟迟不下雨,再这么下午,田里的庄稼都要活不成了。”有人发愁道。
“唉,老天爷不下雨,咱们有什么办法!过得一天是一天吧。”有人悲观叹气。
水井前排队的众人纷纷开始讨论起今年异常的天气与地里的庄稼,气氛一时陷入低迷。
采莲和金蝉不知说什么好,便保持沉默,心里也很是沉重。好不容易排到她们,两人打了满满两大桶井水,用扁担挑着走回家。
快要走到苏宅时,走在前头的采莲正巧看见停在门口的驴车。苏衡正扶着青枝的手臂,踩着下马石,从驴车上下来。
“三郎回来了?方才排队打水费了些功夫,暮食很快便好。”采莲道。
“不急,莲姨您慢慢来。”苏衡朝采莲轻轻点头,这才回身示意青枝将驴车上的那一麻袋龟板搬下来。
“这一大袋鼓鼓囊囊的是什么?”采莲好奇问道。
“龟板。”苏衡语气平静道。
“哦。”采莲点头,随即反应过来,“哈——?”
前因后果说来话长,苏衡便简单解释道:“这些龟板是一个膏方的主药,等用过暮食,我再与您细说。”
“成。”
采莲和金蝉挑着井水去了厨房,青枝也拖着一麻袋龟板跟着去帮忙。苏衡独自走向正堂,还没跨过门槛,望眼欲穿的苏轼便迈着小短腿“哒哒哒”地跑了过来:“阿兄!你回来啦!”
苏衡习以为常地张开双臂,抱住了扑过来的苏轼,目光柔和:“今日在家有没有乖乖听阿父的话?”
“有!我今日背了三首诗呢!”苏轼翘起了小鼻子。
“有没有和你阿姐吵架?”苏衡不动声色。
“这个……”苏轼一下子语塞。
“阿兄,你饿了吗?我给你留了点心,我去拿过来?”苏轼小眼神乱飞,顾左右而言他。
苏衡轻轻看他一眼:“不必,一会儿就用暮食了。”
“哦,好。”苏轼拉着苏衡的衣袖,红着小脸保证,“阿兄,我下次一定控制住脾气,不与阿姐吵架。”
“嗯。”苏衡微微颔首。
采莲手脚麻利,做饭也利索,半个时辰不到,便做好一桌的的菜。暮食不用食过饱,加上天气炎热之故,今晚的主食没有米饭,而是凉拌奈花索粉。
奈花索粉是类似绿豆粉的一种粉干,采莲用滚水把粉煮熟后,又过了两遍凉水,淋上调好的酱汁,最后放上一朵姜花做装饰。
苏轼吸溜粉条吃得喷香,很快消灭掉一碗奈花索粉。
饭后水果是番石榴。采莲用井水镇过,再切成小块,方便取食。这是眉山人家常用的冰镇法子。时令瓜果用井水镇上一镇,冰凉脆爽,口感更上一层。还有那些没钱买冰的人家,也会把自家熬煮的绿豆汤、荔枝膏水等饮子,镇一镇井水,好让饮子平添一丝凉气,喝起来滋味更佳。
“莲姨,我有两个方子,一个是饮子配方,一个是我师父给的解暑膏配方,您可否看看能不能试着做出来。若是能成,我们可以到外头摆摊售卖。”饭后,苏衡如约找上了采莲,给了她两张配方。
“这个主意好。这个时节,外头那些凉水饮子铺生意可好了,客人一茬一茬地来,榕树底下那些凳子,从早到晚都坐满了人。”采莲一听就连连点头,表示赞成。
“乌梅饮……龟苓解暑膏……”采莲辨认着配方上的字,新奇道“我还是头一回听说用龟板熬膏的。还有着乌梅饮,除了乌梅又是陈皮又是甘草,熬煮好了口感定然十分丰富。”
“乌梅饮口感酸甜,这龟苓解暑膏却是有些微苦,还需浇一些蔗浆或者桂花蜜在上头,尝起来才好吃。”苏衡道。
“行,没问题,我今晚就照着配方,看看能不能做出来。”采莲仔仔细细地把两张配方对齐折叠,贴身收好,“我原本也琢磨着要不要煮点绿豆甜水之类饮子,拿井水镇得冰凉凉地,再拿到外头去卖。只是我们这儿家家都会做绿豆甜水,我拿不准会不会有人来买。如今有了这两张独特新奇的配方,那就不愁没客人光顾了。”
苏衡轻轻点头。端午卖粽子与百索的银钱到底有限,家中仍旧面临银钱不足,入不敷出的困境。这次卖解暑饮子和解暑膏若是能成,兴许便能小赚一笔。而且这古法龟苓膏与后世龟苓膏不同,滋阴润燥,降火除烦的功效更强,也算是一种食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