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最后都气鼓鼓地挂了电话。
花了那么多钱打长途,最后的收获是一肚子气。
吴茜放下电话,心头沉甸甸的郁结,更沉了。
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就管不住自己的嘴。
本来这个春节就很难堪了。
在她看来,父母来海城过年完全是步错棋。
大伯家的房子不大,塞进去一家三口,洗浴上厕所都要排队,看别人脸色是必然的。
特别是对于她这样敏感的人,生活里的无数个细节都是折磨。
她曾提出去住宾馆,可奶奶觉得那样的话就不像回老家了,像“度假”。
父母坚持认为海城是他们的家乡,自己只是出来工作一段时间。
海城本地人怎么可能回家还要住宾馆?
吴妈妈背地里说奶奶偏心,当初非让小儿子去三线,而且大伯家的房子原本就有吴爸爸的份儿。
只是老人没有主持公道,吴爸爸也老实,没去和大伯家计较而已。
就这样,他们一家三口先是在大伯家住了几天,后来又搬到二姨妈去挤。
看见自家姊妹后,吴妈妈大有“我的主场我做主”的觉悟,说话也开始胆大起来,把之前在妯娌和婆婆那里受到的气,一股脑都发了出来。
发泄对象包括丈夫和女儿,谁叫他们一个姓?
在她看来,一个姓就是一个派别。
她警告女儿千万不要学自己,找对象要找个有本事,起码不能像丈夫那样窝囊,最好是海城土著,家里有房。
吴妈妈通常还会加一句“这些实话只有妈妈才会和你讲,晓得伐,要是别人会管你啊?”
或者“你不要不高兴,我又不要看你脸色,我有退休工资老了也不要你养。”
这些话吴茜都听出包浆了。
教育好女儿,吴妈妈开始教训老公,特别是发现他在看电视时,吴妈妈更生气:“女人烧菜,男人不知道来帮忙拣小菜的啊?脚一跷等着吃你蛮惬意嘛?”
要是吴爸爸过来笨手笨脚地帮忙,吴妈妈又要当着姨妈面发脾气:“去去去,这一点点小事都做不来,真是笨得不行!”
每天吴爸爸都处于被骂中,他多半毫无反应,挥之则来、骂之则去,坦荡荡地“笨”。
但只要偶而还嘴,保准直戳心窝,能让吴妈妈气地半天缓不过。
他们才40多岁,已经开始谁也不在乎,谁也无所谓,外人不在的时候,他们每天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毫无任何掩饰的欲望。
这根本不是吴茜印象里那对温尔文雅的知识分子父母。
遇上这样的环节,她无处可逃,唯有在天气好的时候去公园里独自散步。
那是她唯一可以解压松口气的时候。
大学还有三个春节,大学毕业了还有无数个春节,一想到将来,她就头大。
她提醒自己,不要变得面目可憎。尤其等到年龄大了,也要温和慈祥,不要惹年轻人讨厌。
令她心塞地不止这一点。
在家里亲戚们齐聚一堂,特别是和同龄的表姐堂兄们聚会时,她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和这些人格格不入。
哪怕她和那些同龄人用一样的语言,留着近似的血脉,生活习惯类似。
他们仍然很陌生,关系遥远。
她在大学所经历的生活是他们所不了解的,她在那条道路上一帆风顺,所向无敌。
可哪怕他们考不上D大,甚至连像样的大学都考不进,他们会天然拥有海城的一切,户籍、房子、父辈凭借人脉到手的好工作。
她努力四年的成果,多半是别人投胎的起点。
自己的学历和学校,是父母颜面存折上的一大笔收入,但不经用。
等到她发现自己也在消耗这笔款子,从中汲取自信和底气后,连带着自己也厌恶了。
倘若能回海城过春节,说不定就不会有这么割裂的感觉,至少夏志琪能和自己聊一聊。
这一点毋庸置疑。
吴茜缺少的东西,比如足够的入世,夏志琪有;
夏志琪缺少的东西,比如好的学业背景,吴茜有。
但是,她这辈子都不会对任何人说有关这个寒假的复杂感受,哪怕是夏志琪。
如果找人诉苦,就意味着承认自己过得并不好,她的自尊心不允许。
毕竟,她总觉得现在自己才是那个最有本事、最有前途的人。
仅是偶尔的时候,她才会产生一些怀疑,感觉自己还是需要有份量的人,对她进行肯定。
这才有了她对好友的规劝和指责。
结果就是两个人吵了一架,不欢而散。
她沮丧地想,这足以证明即使她回开城过春节,可能也过不好。
谢天谢地,终于开学了。
其实还没到正式开学那天,父母长假结束要回开城前一天,她就毫不犹豫地搬离了亲戚的家。
屈辱的寒假结束了,不会再有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