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酒店的两位主演分别收到消息——
“谈好了。”×2
姜逾扫了一眼屏幕没回信息。
越问:“什么?”
虞助理:“王家村开发。”
第二天——
节目组照常在名为“路边餐馆”的网红店拍摄,虞助理没有出现。
越问抿着下唇,这是她第一次与姐妹分开这么久,第一次在公众面前独自绷好人设,想到这里,她的情绪有些明显的、外露的急切。
摄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将前景切换到特写,大屏下越问的情绪一览无余。
今天的话题是网红餐馆大堂挂着的“合照”。
合照上的人满嘴油光,面容年轻稚嫩,笑起来的时候眼神还带着点心虚的掩饰,姜逾看到合照有点出神。
老板的女儿——节目组的大家喊她小老板,这位小老板的手艺可比她的妈妈强太多了。
“读书太苦了,我妈那会儿问我读书苦还是做饭苦,所以我十岁就帮家里颠勺。”大个子的小老板笑起来的时候脸上还有两个酒窝。
“其实锅铲不重的,累了可以放下。”小老板有些得意地说道。
小老板拿出后厨的照片——一个小孩笑着颠勺。
姜逾打量了下她的体格,怪不得,原来从小就开始练。
最后一part,两位主演心思都没在工作上,等导演取完景,天色还早。
节目组要求最后一段长镜头是两位大明星在餐馆门口告别后,背着相反的方向漫步。
鼓风机、BGM整得一套又一套的,都给在场的人看得有点伤感了,姜逾走出几十米,后头传来“咔”的结束声。
……
工作步入尾声,队伍成员对带队老师的评价是又敬又畏、又爱又怕。
这位老师完美满足任何人对学者的期待与要求:求知欲旺盛、知识面广泛、业内权威、期刊与应用成果多、一线经验丰富。
但她也同样冰冷、自负、不容许她人质疑。
只要有人提上一句,这位老师当场就能翻出文献或连线人脉。
带队老师的人缘并不好,但很少会有人拒绝她,反而纪知微却常常被人“拒绝”。
当纪知微向带队老师反应情况的时候,这位冷漠的学者仅仅说了这么一段话——
“她们畏惧你、远离你,因为你是常务卿的女儿,她们敬畏我,听从我,因为我的职称、我的观点、我的权威,而非我的学识。明白吗?”
“可是我们的观点不是一样吗?”纪知微及时收住了脱口而出的质问。
对于这位学者来说,学生道德素质低、满口粗话、问题可笑、观点传统都不要紧,但就是不能犯蠢。
什么是蠢?
学者说:“别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当作确有其事的证据,仔细想想你的观点的是什么?”
学术圈中对于“犯蠢”的定义很明显:不要被抓到。
你引用我的,我引用你的,洗稿、剽窃、AI,至于出处?原作?有的被线下图书馆限制、有的在网上流传被解读。
知识的光辉为她们蒙上了一层博学、睿智的光环。
但不能被抓到。
这位学者是一位高明的骗子。
配子尸体被她送到某个实验室中进行研究——破坏性的那种。
至于成果?大概会引用现有学术垃圾组成一篇篇新的垃圾造物,填充好属于人类的历史shi山。
这处墓葬已经被定义了——一位勇武的将军的墓。
至于配子的尸体?好一点的做法,那就是留下一个光辉的、虚伪的、贤惠的,但没有名字的男人形象。
也许有人会从野史、小说、营销号里面找些名字安在他的头上,吹嘘他是多么的受到宠爱、多么的聪敏美丽。
任何过程都可以被艺术夸张的修饰,男人的形象不会还原,反而会随着传播越来越扭曲——大爹教会认为他是大房,性缘脑吹嘘她与他的爱情故事,女人为了提高男人的道德底线,她们又会拿他当作标准。
男人更是要学习这种为家长殉情自杀的坚贞不屈。
但他本人呢?不存在名字,不存在事迹,这就是传播扭曲。
睿智博学的学者没有任何犹豫,她在每一次选择中,都无比坚定地选择自己的性别立场,用权威塑造的话语一次次加固,她不会给他们留下什么。
社会科学竟然是如此的虚伪,其中每一个人都毫无疑问地倒向了自己的性别立场。
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直白的观点,残忍的淘汰,反而对于男人来说,尚有几分温情。
大概是因为社会科学只赞颂符合价值的、稀奇的、可以被人理解的观点。
当观点正确的时候,人自然而然地会认为自己的行动是正确的、结果更是无比正义的。
纪知微迟早也会。——学者如此果决地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