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徐家祖父考中秀才后,家里渐渐好过起来,但徐家原本就是普通农家,虽说好过了些,但是要支撑儿子再继续读书的花销却是远远不够的。
后来,徐家祖父便邀了当时的同窗来一起开办了一家私塾,这样两人一来能挣些束脩补贴家用,二来也能一起读书精进。
同窗就这样在徐家住下了,后来这同窗家的独女渐渐与自己的独子生了情愫,两家也算是知根知底便结了亲事。
其实徐家祖父本想培养自己独子,也就是徐老爹读书,但是没成想儿子却是不开窍,反而喜爱做些木匠活,亲家和儿媳妇倒是都不嫌弃,徐家祖父便也渐渐歇了心思。
但是徐家祖父和外祖父二人中间几次都未能中举,却仍是一直用心读书,家里人丁不兴旺,想着哪怕能中个举人,也算是给家里有个依仗。
当初在徐知望出生后第二年,徐家祖父和外祖父便想再去尽力一试。
结果没成想,在去府城的路上遇上水灾,两人双双丧命,徐老爹和媳妇当时伤心不已,但是碍于家中生计,徐老爹便顶起门户来。
后来更是理解了当初父亲对自己的苦心,还送儿子去县里的书塾读书。
偏偏没成想。
徐知望从小就体格健壮,长大后更是难见的魁梧身材,虽说也读了几年私塾,但是却对书本并不感兴趣,反而像徐老爹喜爱耍些刀枪棍棒的。
几年下来,徐老爹也看出来儿子不是读书的料,也歇了心思,后来徐大郎便跟着徐老爹做起了木匠活计。
在他十二岁那年,有一次父子二人接了一个武行的活计,结果徐知望去做工的当天直接被班头看中,收了他做弟子,就这样,徐知望一学就是三年。
三年过去了,边境却突然有突厥贼人来犯。
朝廷大肆征兵,家家户户都要求男丁入伍,徐知望匆匆赶回了家。
徐家现在有两个成年男丁,是必须有一个要走的,徐老爹一家之主自己拍板定下自己入伍,让儿子照顾好妻子。自己年纪大了就算去了战场也不怕死,总归还保下了自己的血脉。
徐知望怎么会同意,爹年纪大了去了战场那就是有去无回的,再说爹娘把他辛苦养大,供他读书、学武,现在他长大成人了,该是回报爹娘的时候了。
父子二人争执不下,谁也不肯低头,但不管是谁去都是生死难料,一个是恩爱的丈夫,一个是自己独子,徐母哪里舍得,晚上直接哭晕了过去。
结果,这一下子让徐家不知是喜是悲。
徐母被诊出有了身孕,听大夫说还有可能是双胎!
徐老爹和徐知望都愣住了,徐老爹更是没想到,刚开始得知那是欣喜若狂,但是徐老爹转头就落下泪来。
本该是天大的喜事的。
但是,他心里明白得很,这一去便是会没有命再活着回来了,自己更是不能再看到自己的双胎孩儿了。
徐老爹偷偷抹去眼角的泪,嘱咐自己的儿子,让儿子照顾好娘亲,还有没出生的弟弟或是妹妹。
这次徐老爹是直接强硬的定下了,立即开始收拾东西。
徐知望这次没再和爹争执,只点头应下没再说话,全家心里都心里明白这是最好的法子了,一时屋里只剩下徐母的啜泣声。
“但谁能想到呢,大郎居然连夜翻墙跑去报名入了伍,只留下一封信,说自己是家中长子,就该上孝爹娘,下教弟妹。何况自己现在有些功夫还能自保,断没有让自己眼看着爹去送死的道理,还说......”
说到这里,夏大娘已经哭的险些说不出话来,苗秀莲忙递过去帕子。
夏大娘擦擦眼泪,带着哭腔的继续说:“大郎还说,娘现在身怀双胎,马上就要有一双弟妹,正是需要爹照顾的时候,他不能看着弟妹出生就没有爹爹,就算他不能活着回来,弟弟妹妹也能承继徐家香火。而且,他说他从师多年,学得一身武艺,本就应该大到报效家国,小到护家人安稳,如果真的命丧沙场,只盼爹娘不要再惦念他,能安稳终老。”
说到这里,夏大娘已经是满脸泪痕,连帕子都打湿了。
其实苗秀莲听到这里也已经难过的流下泪来,真是个孝顺懂事的孩子。
夏大娘又抹把脸,直接搬着凳子做到了苗秀莲面前,拉着她的手说:“妹子,我不识字,这些话就是我想编来骗你都不成的,都是徐妹子当初在大郎走后经常拿着信念叨,我听她念的多了都记了下来,这徐家望哥真是个顶顶好的孩子。”
苗秀莲连连点头,她自然是信的。
“嫂子,我自是信你,也觉得这徐家大郎是个好孩子,现在他平安回来了,可不也算是苦尽甘来了。”
夏大娘却还是愁眉不展。
拍了拍苗秀莲的手,很是怨气的说:“本来是该好好的,却没成想该死的老天爷就会作弄我们这样的苦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