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视为母亲的人,忽然要做妻子,所以杨过的反应是惶恐茫然,不知所措,没有甜蜜。
【小龙女大声道:“难道你不当我是你妻子?”
杨过从未想到过这件事,突然被她问到,不由得张皇失措,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只喃喃的道:“不,你不能是我妻子,我怎么配?你是我师父,是我姑姑。”
小龙女气得全身发抖,突然“哇”的一声,喷出一口鲜血。】
【杨过慌了手脚,只是叫道:“姑姑,姑姑!”】
【杨过一怔之下,更是不知所措,眼见她白衣的背影渐行渐小终于在远处山道上消失,不禁悲从中来,伏地大哭。】
李莫愁攻入古墓时,小龙女让杨过一个人离开,书中作者评价:
【杨过腰一弯,已冲出石门,回过头来,要向小龙女最后再瞧一眼。
这一眼若是不瞧,他一冲而出,日后不知要减却多少烦恼,要免了多少波折,但他生来是个至性至情之人,纵在极危急之际,也要向小龙女再瞧一眼。但就只这么一望,杨过这一生终于永远变了样子。】
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金庸给杨龙感情定位初衷是烦恼波折,就是一段孽缘,也就是说回头看这一眼并不是好事,不说是找到一生幸福,而是多了烦恼,生了波折。
后来第六章的时候,郭靖黄蓉带杨过郭芙回桃花岛时,在路上收养了武敦儒和武修文,文中写:
【靖蓉二人当日怜孤惜幼,原是一番好心,那知这四个小孩聚头,日后竟闯出一番难以收拾的大祸来。】
这一章的题目叫【冤家聚首】,后来郭芙更是说杨过【这人自幼便是我命中的魔星】
正对应是《红楼梦》里,贾母说宝黛不是冤家不聚头,黛玉说宝玉是自己命中的天魔星。
贾母【急得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哪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请枕这一个。”】
所以金庸对过芙的定位就是像宝黛一样的一对冤家。
在美貌定位上,黄蓉、李莫愁、小龙女的美貌不相上下。
黄蓉比小龙女:
【杨过侧头看她(洪凌波),心想:“这道姑也算得很美了,只是还不及桃花岛的郭伯母,更加不及我姑姑。”
说到容色之美,黄蓉与小龙女其实难分上下,但杨过心有所偏,自然觉得小龙女要美得多。】
黄蓉比李莫愁:
【但李莫愁四下宣扬,说她师妹比她还要美貌。这赤练仙子们是见过的,她的姿色莫说武林中少见,就是大家闺色,也万万及不上她。”
郭靖心中却道:“那又何足为奇?
我那蓉儿胜她百倍。”
其实此乃郭靖情人眼中出西施的想法,以言端丽秀雅,自是黄蓉远胜,但论娇媚冶态,却又不及李莫愁了。】
而对年方九岁的郭芙,也极写其美:
【武修文连讨三个没趣,讪讪的很是不好意思,定睛瞧她时,只见身穿淡绿罗衣,颈中挂了一串明珠,颗颗都有小指头般大小。她脸色白嫩难言,犹如奶油一般,似乎要滴出水来,双目流动,秀眉纤长。
武修文虽是个小童,也觉得她美艳无伦,不由自主的生出一种亲近之心。但她神色凛然,却又似拒人于千里之外,令人畏惧退缩。
那女孩一双朗如点漆的眼珠在武修文身上滚了一转,问道:……】
后到尹志平为小龙女自断两指,并侵犯小龙女从半夜到天明,其实我总有个感觉,就金庸最初定位杨龙是恋母情结的不伦之恋,小龙女会与杨过有一番纠葛,并阻碍郭杨两家联姻,但是最终会被炮灰,否则金庸不会让尹志平得逞,也不会设定小龙女出场就二十岁。
但是这个想法,最终在当时的部分读者的影响下,在后期产生了偏离,也就造成了这部作品的撕裂感。
我分析,这部分读者同情小龙女的际遇,喜欢她这种离奇的人设,大概也喜欢她这种你不爱我,就你死我活强烈的爱情表达模式。
并不是所有的读者都喜欢小龙女,因为我相信还有一大部分读者因为《射雕英雄传》的情结,喜欢郭靖黄蓉女儿的。但是这部分读者多偏执型,表达强烈,据说有寄刀片,威胁不买报纸等等行为。
而此时的金庸正处于创业阶段,他刚刚创立明报,《神雕侠侣》是连载在明报上的第一篇武侠小说。一开始明报没有名气,金庸全凭连载小说来打开明报销路,我想这也是他选择写《射雕》续篇的原因,为了争取到以《射雕》为基础的更多受众。
所以读者的反应,若是放在其他阶段可能不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金庸,但是在创作神雕时,却恰恰是最能影响到他的时期。
如果说《红楼梦》隐写是因为怕当时的朝廷,那《神雕》隐晦则是因为明报读者就是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