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评论区里有亲提到,金庸的这种写法和阿加莎笔下的的罗杰相似。非常巧的是,金庸自己在《神雕侠侣》的后记里就提到了阿加莎的侦探小说:
【如果杨过是福尔摩斯,或是英国侦探小说家克丽丝蒂笔下的白罗或玛波小姐,又如是包公、况钟或彭公、狄公,当然他会头脑冷静地搜集证据,询问证人(例如程英、黄药师),然而他是性格冲动的杨过。性格冲动和聪明绝顶毫不矛盾,只有某些不喜欢艺术的科学家才会以为两者矛盾。
读侦探小说,要理智地读,推想犯罪者的心理,从侦探的角度,追寻线索,设想各种可能的情景,再用证据去证实或推翻设想。
读武侠小说(《鹿鼎记》是例外),要热情洋溢地读,跟随热情、正直而冲动的角色,了解他做热情的事,做正直的、不违自己良心的事,不自私自利,不要老是计算是不是有好处、有利益,应当时常想着应该还是不应该?】
没人说要像看侦探小说那样去读武侠,他自己却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起怎么读侦探小说。
而金庸在访谈中承认,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他差不多全看过,因为他发现,“侦探小说的悬念与紧张在武侠小说里也是两个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他自己的说法是不是很矛盾?但是有一条很清楚,金庸自己承认读完了阿加莎的小说,并且借鉴在自己的武侠小说里。
而阿加莎写的罪犯罗杰,描述情节时逃避罪责的手段就是在一些情节上,进行时间跳跃和模棱两可地一笔带过。
时间跳跃是为了制造不在场证据,模棱两可的一笔带过自己的行为,是为了掩饰罪行,而大侦探波罗正是从他的这种企图中,发现了他的可疑之处。
所以我们返回来看金庸的笔法,多处进行时间跳跃,使读者产生错觉。
小龙女明明听到了杨过的全部说话,但是金庸的描述却好像最后她不在场。
小龙女明明早上就回到襄阳,一直待到午夜过后才去找郭芙,但是金庸的描述却让读者产生错觉,小龙女一回襄阳,哭了一会儿就去找郭芙,跳跃了一整天的时间,而这一整天的时间,足够朱子柳带回杨过。
观众会受到小龙女的心理暗示,比如观众跟小龙女一样也知道杨过受伤,得到心理暗示,认为朱子柳去一定能找到杨过很合理。
小龙女对朱子柳所发出的指令,都是建立在她知道杨过中了冰魄银针毒的基础上的。
对于朱子柳和郭芙选择相信她,因为小龙女的话会给人一个错觉,杨过和李莫愁抢了孩子,在山洞里等人去送马,至于为什么小龙女自己不去送,朱子柳还没等问清楚,小龙女就走开了,弄的朱子柳一脸懵。
这就是小龙女的语言艺术,她总是截取对自己有利的一部分,语焉不详,让别人断章取义,就比如给读者印象她救了郭襄,比如骗朱子柳给她开城门,骗小红马快跑时,你说她说谎了吗?她说的也是实情,但是她却只说对自己有利的一部分,使她的叙述跟事实完全颠倒,小龙女的确称得上是一个语言大师。
这正是别人评价阿加莎侦探小说罗杰疑案的特点:“原著可以说开辟了推理小说的另一种模式——叙述性诡计。”
阿加莎在罗杰疑案中,就是以罪犯罗杰为第一主角视角,由他用叙述性诡计,让读者被他暗示诱导,直到大侦探波罗让真相大白。
其实杨过有必要给大小武吸毒吗?杨过在《神雕侠侣》一开始就中过冰魄银针的毒,当时欧阳锋就教了他逆行经脉解毒的方法,但是他却选择用嘴替大小武吸毒的方法。
他的心理是为了让武三通记住他的好,但是其实他和武三通素不相识,他的性格还没圣父到为了让一个陌生的老头记住他,就舍弃性命的地步。
后来他才承认,原来他这么做是为了郭芙好,他后来承认【我谎言欺骗武氏兄弟,其实也是为了她好,倘若武氏兄弟中有一人为她而死,岂非是她的罪过?】
杨过抱着郭襄拼命时,想的是:【杨过素来与郭芙不睦,但对怀中这个幼女心头忽起异样之感:“我此刻为她死拚,若天幸救得她性命,七日之后我便死了,日后她长到她姊姊那般年纪,不知可会记得我否?”心头一酸,险些掉下泪来。】
原来杨过谎言欺骗大小武是为了郭芙好,他为了郭芙死了,是想要郭芙记住他。
所以知道自己反正要死的他,选择为大小武吸毒而死,这样郭芙就能记住他。而他自己吃醋,即使死了也不想大小武再和郭芙好,因为他知道郭芙不是真爱他们之中任何一个,所以他才逼大小武发誓如果输了,从此不见郭芙。
小龙女的唯一愿望就是让杨过为她而死,现在杨过摆明了要为郭芙而死,小龙女焉能容他。
于是小龙女看着他死,也不给解药,还要回城去告诉郭芙,杨过要用她妹妹换解药。让郭芙记恨杨过,让杨过死也不能称心如意。
结果她没想到杨过活着回来了,于是小龙女再次去找郭芙,制造矛盾和误会。因为她知道杨过绝不会相信她会忽然主动离开杨过。
之前她甜言蜜语说尽,天塌下来也不离开杨过了:
【小龙女抬起头来,望着他双眼,说道:“难道我想离开你么?难道离开你之后,我的伤心不及你厉害么?我自然答允你,便天塌下来,我也不离开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