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添油之术,名为试探,实则不过是谋略失误的遮羞布。
错失良机,便就给了叛军以战练兵的机会,到后头,叛军上下,皆为精锐。
朝廷幡然醒悟,欲要派大军压上,钱粮兵力又是难以为继了。
如此,双方僵持了两年。
“最后扭转局势的,是一支临时征调的运粮队,其中皆为民妇,为首的,乃养蚕柳氏女,名双。”
楚瑾记起来了,这个母后讲过,“天下无双,其名有二,无出其左,当世奇女子也!”
“刻石题名十二卷,卷卷尽书木兰军。”
说到自己知道的事情,年幼的君主激动地拍掌,颇有些幼童卖弄炫耀的意味,他掰了掰手指,“柳双双,牛春华,何秀花,招娣……”
一口气念完了半数。听起来似乎挺能耐,实则记录其上的,多是贱名,有些甚至是不愿留下名姓。数量更少。
此为《木兰书》,是高祖为表彰女子之功,下令编撰的名册,有表、列传,自柳女君起,后蒙尘搁置,今太后垂帘听政,这才重见天日。
所图为何,其心昭昭。
有溜须拍马之人,言太后贤能,当列首位。太后王临沁感慨己身,重翻旧书,被楚瑾看见,这才让他记着了。
楚瑾尚且不知前因后果,还在为自己能够背下半本书,而感到高兴。
“……陛下,博闻强记。”
顾适道勉强夸了一句,又回到那兴元祸乱上来,“叛军擅长野战、夜战,因而,数次劫掠朝廷粮车,断粮道,前线隆军苦苦支撑,身心俱疲,士气低迷。”
光元七年,大将何圹再次率军,与叛军交锋,酣战数日,未果,夜间扎营之时,叛军夜袭,何圹中计,军营粮草被毁。何圹不得不上书朝廷,请后勤运粮。
今上大发雷霆,怒斥将帅无能,责令一年为限,平定叛乱。
前车之鉴,未免军粮被毁,经群臣商讨,以蜀地粮仓为始,分三路运粮,主军行粮道,重兵护送,其它两路,接力运输,绕开敌军封锁,蜿蜒深入山林。
此为实。又有一路,走水路,绕行敌后,伺机而动,此为虚。
虚实交加,声东击西,故布疑阵。
这是最后的运粮之策。
“然而,前太子手下,能人众多,高祖仁德,赦免其罪,虎狼之心,却是不知感恩,听闻裴戢反叛,皆相呼应。便就有人,识破了此间计谋,逐个击破。”
粮车被劫毁,险些全军覆没。
“隆军补给尽毁,前线无粮,难以为继,此消彼长,裴戢自以为大局在握,趁机率军,对何圹残军发起攻势。”
听到这,便是知道了最终战果,楚瑾也免不了屏住呼吸,紧张不已。
“当是时,天降大雨,两军焦灼。”
顾适道话语微顿,“有神兵天降,柳女君举旗携众迂回穿插,直捣中军……”这部分,他看着是夸大其词,但史书就是这么写的。
“有天雷滚滚,列缺霹雳,柳女君挥旗振矛,如入无人之境,寒芒将至,叛王举刀欲挡,雷霆神罚,叛王暴毙而亡,叛军大乱。”
“风雨大作,旗帜飘扬,此为,隆也。”
楚瑾听得心潮澎湃,不由催促,“然后呢?然后呢?”
“如此能人,高祖定是重用了吧。”
顾适道只陈述记载,“柳女君擅长野战,尤其是山林作战,运粮时曾两次遇袭,均领兵化解,后多次战役,均以少胜多,因而闻名。后被高祖授予游击将军。”
“听闻柳女君运粮时,因身体劳累晕厥,梦游天宫,有仙人抚顶,传授学识。高祖闻之,颇为惊奇,论功行赏,封官加爵,赐其祖籍落霞村为封地。”
落霞村因瘟疫封村,后改为归离乡。建有女将庙,乃兴旺之地。世人皆知柳游击,不知无双真女子。
说到这,顾适道微顿,平铺直述道,“后匈奴一统,集兵扰边,群臣举荐柳女君为将,北上歼狄,今上从之,拨兵十万。”
楚瑾双眼发亮,柳将军竟无所不通,连漠北旱地,也能领军深入,他握紧拳头,急不可耐,“然后呢,然后呢?”
顾适道沉吟,目光悠远,“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