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点头:“这是宝姐姐体谅我,愿意听宝姐姐教我。”
黛玉这是向宝钗打探宝钗的想法了,此时宝钗已与黛玉推心置腹,况且黛玉到底不是贾家的人,因此也不隐瞒:“据我看来,难。”
“姐姐细说。”
“妹妹知道,太太是我的亲姨妈,偶尔有凤姐姐忙不过来时,便请我去帮忙,据我看来,贾家的财政是有大问题,若是长久以往,只怕没个一二十年也就败尽了。”
黛玉愧然道:“是我们花销太多了。”
宝钗笑道:“这是妹妹惯会把事情揽到自个身上了,不是我说,妹妹才能用几个钱?就是每季裁剪新衣裳花用多,告诉妹妹,也不过是人家送来的布料罢了,贾家一年可不能在这上面花上多少银子呢。”
黛玉不免奇怪,她算来,一个姑娘一年里做衣裳首饰就得花上五六百两的银子,怎么宝钗反而说,不用花钱?
宝钗便向她解释:“这是妹妹不懂得看总账,我也不算自吹自擂,妹妹知道我家里的情况,我哥是什么样子妹妹也明白,他哪里会看账本呢,母亲事情又多,因此家里的账册基本上都是我看的,妹妹也知道年节中人情往来,咱们给别人送礼,别人又给咱们送礼,自古以来便是位低者的礼多于位高者,因此一来一回,一年下来光是各色精美绸缎布料除去做衣裳用的以外,便能余几千匹。”
要是按照宝钗这么说,那她们姐妹几个做衣裳确实花不了大价钱。
“因此我说这些东西都是小的,根本不值一提,她们家里最大的问题便是一面明偷,一面暗抢。”
黛玉吃了一惊:“这是何意?”
宝钗向黛玉详细解释道:“这明偷呢,是做高价格,妹妹知道的我家里是做经商的,因此我发现她们家里的许多东西,竟比我们从江南运过来的价格还要高一倍,有的甚至两倍三倍之多,我问了母亲,母亲说,这便是贾家的老传统,视作恩典,让他们家的仆人大赚银子,谁知他们这还不知足,还要暗偷,各种设法报废偷拿,多了去了。”
“妹妹想,原本家里亲自采买是要节省银子的,谁知道亲自采买比从商人手里买还要贵上一两倍,一样东西是这样,两样的,一家子上上下下的吃穿用行,贾家这样的人家得有几百样,如此损了一半过去,若是光景好的年份不怕,若是光景不好,哪里还能维持呢?”
黛玉听了忧心道:“如此,凤姐姐不知道吗?”
宝钗笑道:“她自然知道,只是贾家一贯的传统,她一个人怎么改呢,你没瞧见她对下人略微严格了一点,我瞧着远不到严苛的程度,下人们把她背后里面骂的呢。”
黛玉叹道:“积重难返,是为如此。”
宝钗道:“这事我瞧着别说凤姐姐了,便是探春也是个明白人,只是家里的长辈没点头,她们也不能做什么。”
“姐姐也知道,我之前也替凤姐姐看过账本,所以她们家的账我也是知道的,以前尚未盖院子时,也就是堪堪地平账,如今添了这么大一项支出只怕是更难了。”
宝钗黛玉两人并不明白,这样的改革是会伤害贾府的根基,只要内部一变革,便会告知外面的人贾家已经不行了,只能内部缩减开支才能自保,政敌得知消息必会群起攻之,他们以前又施恩的人家自然有敌对的人家,这样反而会让贾府立于危险的根基,只有贾府硬撑着,外人以为贾家根基深厚,才不敢轻举妄动。
宝钗和黛玉年纪小,又并未有人教导过他们这个,因此自然不了解为何贾府不削减开支,宝钗接受过薛家的账,因此还明白一些:“贾家最大的问题其实也并非如此,妹妹看,我哥他能支撑的住薛家吗?”
这让黛玉怎么回答,只好避而不谈,宝钗也不是为了要黛玉这个答案,而是为了引出她自己的话:“那妹妹瞧着,若是姨夫没了,贾家还有人能支撑贾家吗?”
林黛玉心中一惊,她从未想过这样的问题,是的,贾琏,宝玉,贾环都不足以支撑的住贾家。
宝钗叹道:“我是明白这些事情的,如今贾家的公子哥们,没有一个人能支撑的住贾家,没有家主有为的会是什么下场,看看我们家就知道了,我们家如今是皇上,谁还记得我父亲好歹还是五品的官员,父亲一去,不过两三年的功夫,我们家里的家产便去了三分之一,全都是因为哥哥立不起来的缘故。”“妹妹知道,如今哪里有女子做生意的道理,但凡我能出面,也不至于在家中干着急,只能任人摆布了,如今哥哥大了,好歹是知道了些道理,总算是好些了,家中也不至于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