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皇家打工人日录 > 第16章 第十六章 选址

第16章 第十六章 选址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显德十一年

宫中连着放了十五日烟火,夜夜丝竹笙歌。

听说今年过年京中取消了宵禁,不知三大街有多热闹。

年幼时,她也被阿爹带去逛夜市,尝过胡辣汤,看过胡旋舞,体会了一把古代庙会。

明媚偷偷坐到院子里,围着大氅,抱着手炉,看了七日绚丽灿烂。

今年陛下在宫中,皇后娘娘身体见好。仗着秦王殿下立下大功,正得宠,蓬莱殿稳当,四绿爬上后殿屋顶,往极远处张望,全然忘了规矩。

明媚并不管束她们,左右此时殿中姑姑没心思往后殿来。

深绿每每后悔放肆,到了夜里还是抗不过点绿缠磨。

因前面大宴连着小宴,尚膳监人手不足,每日都是提前预备的各色蒸碗糊弄着,算是古代预制菜。

她们在殿内煮羊肉汤,胡椒、花椒、孜然放进去,滋味浓厚。吃完出来,冷风一吹味道就散了,也不打眼。

白日无事,都穿上新衣,从上到下收拾整齐。这几日可以不按着规矩穿衣,正是考验美商的时候。

深绿最爱一身碧滋裙配赭石色袄子,首饰一应是新制的,难得面上一直带着笑。

浅绿搭配了茜粉与湖水蓝的撞色裙,十分新颖别致。

点绿取了十样锦做裙子,搭配烟墨色褂子,被说老气,她却不管,只爱十样锦上繁复的花图。

碎绿不爱打扮,浅绿给她打点了一身粉绿撞色,趁着肤色越发黑了,她混不在乎。

明媚就带着四个人畅聊,她主要说将来纺织场的排布、架构、管理等等。

内宅妇人没有嫁妆撑腰,不掌控经济大权,就等于伸手向男人讨吃要喝,想抬起头看人,太难。

她即便是个侧妃,又有长公主府在身后,却难说一生不犯错,不惹人厌烦。

若有一日秦王发怒断了她的月俸,再断了分红,长公主府介时不见得会挺她,照样得去吃土。

她若是没带金手指来,十几年磋磨,也就认命了,开心一时算一时。

偏生还有个金手指,似乎不挣扎一下对不起造物主。

对王朝权谋无一分建设意见,对王府发展无一分贡献,对殿下无一分情绪价值。

这种情况下,侧妃她还想要过好日子,除了指望殿下仁义、郡主撑腰,也就剩下赚钱了。

权可以带来金,钱更能助推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自己的宅子,手里有现银,身后有产业,手底下养上千号人,是个生钱的大项目,挂上两府的产业链,一损俱损,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才能让她稍稍心安。

感情能让利益更稳固,利益也可以保证感情始终如一。

咱们不赌秦王与郡主情比金坚,只赌一把丝绸的价格直升不降。

待将来出宫,第一件事她要请赵嬷嬷为她引荐苏长史,以后过日子是靠左合适,还是靠右合适,需长史指引一条明路。

这些日子与赵嬷嬷畅谈,没少听说长史的诸多事,这位对郡主、对秦王的影响力,极大。

既然有人手里有正确答案,能拿来抄写一番,最是妙。

过一日,便说说六房的事,偌大一个王府,人多事杂。很多事情握不住下面,就稳不住上头。

若是真要管家,也不能没个准备。

虽不知人事安排,组织架构是不会变的。提前着手,研究章程,绝对有益处。不能打无准备的仗,所有的情况都要提前考量好。

明媚满心都是工作,根本没有继续享受假期的意思。

四个丫头聊着聊着,就跑题了,互相交流衣服样式与花色,或者说一说晚上的烟花。

每当此时,明媚就会歇一歇,换换脑子,想想前几年夜间或午休时入梦各科老师们的教诲,挑拣着写上几笔,渐渐也存了一箱子草稿。

做女官时,她是不敢这样明目张胆执笔的。

此时却无妨了,前程定下,规矩也松了不少。

出宫后,这些说不得什么时候便能用上,不好介时再写。

这箱子深绿自己管着,若有废纸,便是她看着放入炭盆烧毁,绝无只言片语散落于外。

其余三绿,也不瞒着她们,还得她们来整理手稿。

浅绿从不好奇娘子哪里学来这些,点绿总要凑上来看看,若有她感兴趣的,便非得缠着娘子细说不可。

碎绿只要数学题够用就行,间或还得去后头见公主,领些新奇的零食回来,大家一起沾沾福气。

吃上喝上以后,就更难拐回工作状态了。

明媚也不催她们,都还是孩子呢。

这样年节里,是她在扫兴。

正月十六

长公主府

今年郡主未归,长史、赵嬷嬷等人连着入宫领宴,一直到正月十六各府衙上值,才算罢休。

皇帝过惯了苦日子、穷日子,建国之初,少府与户部空空荡荡,没那个铺张的底气不说,前头还有些年头是在军营过的除夕。

显德十一年略微奢侈一些,御史台也没那么没眼色,非得在兴头上与陛下作对。

因是长公主府的家臣,苏长史这位三品官并不需上朝,早早请了赵嬷嬷与家令许业来,商议明娘子交代的纺织场事宜。

“地块好说,徽之先生手中存着不少。”许业笑道,正是河东跌倒,顾叹吃饱。

赵嬷嬷急急插言,“明娘子的意思,是要一整个坊,最好在东城,东市附近。”顾叹票号手里是有不少地段好的铺子,但面积不够。

“这事儿,就得劳烦仲芳兄了。”许业一听,触及知识盲区了。崔惟一天不干正事,到处游荡,朋友多,与他打听去吧。

苏记唤了舍人崔惟来。

这功夫儿,许业又问道:“明娘子要那么大地方作甚,一个坊大的千亩,小的也有百亩,咱们两府合起来才占一坊。”

赵嬷嬷回忆当时明娘子的说法,“开纺织场,要规划出三期建设计划,初期二百人,最多用五亩地,后期却要逐步扩大规模。形成,形成,规模效应,对,规模效应。”

“百花庄那个流水线法。”许业恍然大悟,但是百花庄已经有纺织场了,“明娘子所创大织布机、水力织布机,已令百花庄获利颇丰。莫非,她是有另起炉灶之心。”

“殿下并未分与明娘子百花庄的份额。”苏记摇头,“百花庄的收益与明娘子不相干。”

百花庄是贤妃娘娘安置年老宫人的义行作坊,本也不为赚钱。

当年皇后病重,陛下放出了不少宫人,以为善政,为皇后祈福。

结果当年出宫的老宫人,多数无家可归,只身出宫只有死路一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