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皇家打工人日录 > 第19章 第十九章 启蒙

第19章 第十九章 启蒙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苏记,苏记能怎么办。他确实没想到洛伊令会求上门,毕竟这事儿明面上是太子牵头的,怎么也不该寻到这个门上。

太子早先如何说的,手底下又是如何做的。

疏不间亲,谁敢往端本宫那去捅太子的肺管子。

端本宫大太监马占香,是陪着太子自幼长起来的伴当。他找太子要了这桩事去,拍着胸脯说干的漂漂亮亮,扭头全丢到洛伊令脑袋瓜子上。

倒也没毛病,修城墙,与端本宫本也没关系。

“杨令君。”苏记开口。

洛伊令忙道,“不敢当长史这声令君,自冬日长史救我一命,我便不知如何感激是好。我年纪痴长述之几岁,托大为兄,述之贤弟,唤我西凤便是。”

苏记也不多推辞,转而换了称呼,“不瞒西凤兄,各县役丁已放回。砖窑倒是开着,若西凤兄要用,自然足足供应。”

洛伊令名唤杨冈,西凤正是他的表字。

他名字阳刚,身段柔软,司隶士子,在地方摸爬滚打多年,捡漏回来干的京城令君,明面上哪一方都不敢得罪,实际上哪一方都不给面子。冬日长街卖炭,直接杠上朝中最大的河东、司隶派,与山东士子隔着煤车对骂过。

他是皇帝提拔上来的忠犬,定位与苏记相同。俩人这才好交往,属性一致。

忠犬不能咬主人。

太子,是少主。

不仅不能告状,还得给他补漏。

杨冈发愁的不是服役的丁男,各县春役结束,还有夏役可征。

他发愁的也不是砖窑,颍阳的窑火烫火烫,烧出来的都是垒城墙的大青砖,不仅是东城,西城、南城、北城都等着看效果。

东外郭地皮有起色之前,少府就动手修北城墙了。

那一面早就被少府圈了进去,而且挨着皇城与皇家山水园林,少府有钱,修的是长城墙,沿着山脚开修,没人敢打主意。

南城地贱,内城都那样了,外郭就更别提了,这是留给洛伊令自己的任务,他原本是打算等东西地皮涨价起来,卖了府中外郭官坊、官地,换钱修的。

皇帝陛下最晚秋日也要回来了,三面城墙既然开始修了,只少南侧不修,洛伊令照样吃不了兜着走。

结果端本宫太监仗势欺人,不仅不出材料钱,还一分不给逼着杨冈过户了所有西城地皮,是所有,连建成的和没建成的,全过户了。

如今他手上只剩下东外郭几个坊与南城的地皮,若要将西侧与南侧的城墙都修起来,根本不可能。

再晚一点,叫齐王知道内情,也来敲竹杠,这事儿就算彻底崴泥了。

苏记与西凤兄缠磨了两个时辰,中间还用了晚膳,见西凤兄一直不肯走。他只好吐口,同意承接南城外郭城墙,并且折本供应西城青砖,代价是要东外郭剩下那几个坊。

杨冈大松一口气,连连作揖,感叹述之贤弟再度救了他的性命。

这下子,他只消再找几个勋贵大户忽悠,让他们高价接手南城地皮,便能将西城墙兴建费用抠搜出来。

因冬日炭事,洛伊府令一战成名,在如今司农寺二代武勋中名声不错,又有得了便宜的太府丞薛巨、工部侍郎莫凡两位伯爷牵线,与勋贵们不算说不上话儿了。

若是运作的好,府衙得了人情不说,以后管他们手下这帮无法无天的家仆,也能有点脸面了。算一算,应当还能剩下一些地皮自用,洛伊府衙穷啊。

感谢端本宫,还是留了些余地给他,不至于赶尽杀绝。

父母官好做,京中的父母官太难当。

苏记将此事说与秦王,秦王虽然政治属性点的差劲,看他爹还是挺准。

他本新成婚,春日王府刚落成,便迫不及待的将柳氏迎了进门,上宗谱为侧妃,刚过了几天老婆热炕头的好日子,就又有端本宫的麻烦找上门。

太子干事,就是大甩手,对他这个弟弟百分百信任,对大太监马占香一样是绝不怀疑。

马占香这小子贪财胆大,占便宜没够,没少给太子抹黑,但他伺候的好,忠心耿耿,太子离不开他。

可西城那么多官坊官地,全归了太子,让老父亲怎么看。

秦王不敢去太子处挑开说,他也怕这点事儿打不死马占香,以后还得提防着这个小人。

究其实,马占香是给太子敛财,他也没把产业落在自己名下。

可要放着不管,让皇帝发落了,太子一定得倒霉个大的。

到时候,老四非得笑歪嘴不可。

太子与四王一母同胞,李桢就是看老四不顺眼。

老四与太子,也是明着不对付。

太子最早是混勋贵圈的,因陇西捣乱,叫皇帝砍了一圈,连老丈人都折了,赵国公的爵位都没传下来,降成了侯爵。太子心灰意冷,退圈了。

现在太子是混江南文人圈的,他老师谢宇是翰林学士,之前是江南名士。

老四,齐王,混齐地圈,也就是山东派的一支。

苏记心想,山东派与江南帮要是混的好,皇帝就该不好了。

李桢为了兄弟可以两肋插刀,这是他亲大哥,不能坐视不管。

苏记思忖,也就维宁是个小冒失鬼儿,在御前挂号的傻。不然秦州派与江南帮好上,皇帝一样不乐意。

如今,这只能算老六疼大哥,还不带政治倾向。

自家东外郭的地,李桢留的全是地皮。

凡是规整的坊,地契都让苏记送去少府,留着给老父亲赏人。

他不想扎陛下的眼,他已经够突出了。

要不,进宫让大哥也给老父送点宅子去。李桢看向苏记,他有点不太确定。

苏记非常赞同,并对秦王进行了十分夸赞。

当大侠的,不能不长脑子,殿下任重道远啊。为了让秦王学会独立思考,苏记用了十分力引导。

蓬莱后殿

为了编出合乎明媚要求的启蒙书,四绿都用了十分力。

浅绿新学会了拼音,给前朝《说字》注音。这本书,类似于一本字典,有部首分类,有文字注释,收录了一万字。

明媚选出了常用字三百,令浅绿以拼音和部首两种顺序编写索引目录。待三百字编撰完毕,再六百、一千二、两千这样递增,预计编一本三千字的字典。

碎绿则以前朝朱夫子《算学启蒙》一书为标准,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将明媚传授的阿拉伯数字融入替换,此书中记录了九九乘法口诀、重量、容积、面积等计算,合适编制成小学数学课本。

明媚自己按照过去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编写了一本纺织场版本的女学书,主要是教女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这本书最难,既要把明媚的意思融入,又不能与当今时代“仁义礼智忠孝节义”的主流思想完全背道而驰。明媚也学读书人托古改制,将一个个女子自强不息的故事改头换面,披上前朝、前前朝的外衣,真真假假混在一起,用一个忠君爱国做大包袱皮,编了一本书来。

女子背弃丈夫也好,她是为效忠朝廷。女子上战场也好,她是为保护皇室。女子远游经商也好,她是为国为民。

要找出这些女子的事迹,用君君臣臣的封建大义,为她们披上一层足以抵御宗族礼教刀剑的黄金圣衣,便足够明媚耗费精神了。

点绿负责画插图,因为明娘子要求高,她跟醴泉殿的女画师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深绿照顾几人衣食住行,防着她们废寝忘食,生病就不好了。

赵嬷嬷那小庄子上收拢了首批二百名女子,都是崔惟亲到各处坊市招引来的,对这些女子而言,身世凄惨已经不是一个形容词。

按照明娘子给的训练手册要诀,先养养鲜活气,给吃给喝,一处住着,同时起同时睡,上午出操,下午纺织,晚上学习。每人每月,还给三十个大子儿零花。

出操的内容是赵嬷嬷仿照秦州作息来的,约等于半个军事化管理,少的那半个就是没上马而已。

这么过了一个月,人心惶惶。

就有女子憋不住,问道是要她们做什么。

白米白面,午餐给肉,教认字,走队列,养手脚,这是做工吗?

这是要命吧。

她们是穷,不是傻。

有姐妹一起来的,问能不能让自己留下,让妹妹回去,自己愿意把命给主家,可妹妹还小,养着她费粮食,她什么都干不了。

崔惟领人,无关年龄,四五岁的没有纺织机高的,他也一并收了回来。

嬷嬷也不问,来了就是缘分,全养着就是了。年老幼弱的,出操上工一应减半便是。

“你们都是有福气的,命没那么轻贱。”赵嬷嬷详细讲了明娘子的要求,给前来寻她自荐当死士报恩的女子赶走,就这么一句话结尾。

还妹妹回去,回去哪里,这大点的孩子交还给烂赌鬼老爹,等着叫他再发卖给人伢子不成。

二百女子,都是崔惟买回来的,是个什么情形,无需赘述。

赵嬷嬷有了事业,往宫里去的少了,半月一趟,寻明娘子汇报一番纺织场建造情况,再说说西院整修的进度,念叨念叨女孩子们的近况,将最新的课本拿回来。

这些姑娘的名册都到了明媚手里,每个人的表现也在不断添补进去。

纺织场那片地如今已经盖了不少,连带着旁边不少坊都跟风盖,秦王的砖窑改民用后,不少赚。

赵嬷嬷提及有一家医馆新开,大夫年轻,但手艺不俗,对跌打损伤治疗十分精通,有几分军中医的手段。这还是一位女大夫,竟是带下医、小儿医,周边的女子多得她赠药,广传奇名。先时庄子上有女子生病,就是请了这位女大夫医治,药到病除。

明媚听说女大夫的事儿,不免想融入书中故事,便连连追问姓名事迹。赵嬷嬷能说出几个故事来,但只晓得附近人都称呼她为薛大夫,不知道大名。那医馆倒是有个名字,便叫做秋林堂。

她手中有些零散的记录,是拿出来能震撼整个当今医学界的。

但是太医们皆有家传,她早些年只是提了提食补的理念,都被宋嬷嬷训斥了,询问的太医对此也颇为不以为然。

她是个门外汉,讲不清楚原理。即便拿出材料来,没有门内人愿意接着,也是白白放着落灰了。

每一门学科,因循守旧都居多。

乐于突破者甚少,斥新技术为旁门左道,喊打喊杀也是常态。

医学又是这样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没有一个妥当人托付,明媚不敢拿真东西出来。

女大夫本就是离经叛道的,女性何曾能行医了,她既然开了医馆,医术口碑甚好,也许就是明媚一直期望出现的那个人。

赵嬷嬷答应为明娘子扫听此人之事,这就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