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语气有些遗憾,有些放松,有些好奇,也有些怀疑。
原来,就在天幕发生变化的一瞬间,一股信息也悄然在所有人的脑海中浮现,告知了他们天幕的来历,也是因此,隋文帝此时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独孤皇后笑了笑,“既是用了‘妃’字,听起来像是在说后世的某个皇帝的后宫之事,就是不知这永璘跟那位皇帝是什么关系了?”
……
唐太宗时期。
李世民想了想,“我大唐的后宫只有贵淑贤德四妃,想来与我等无关了。”
说到这里,他的表情怅然又失落。
前面没有相应的人物,又与大唐的礼制不符,那岂不是说明,大唐未来亡国了,被其他王朝取而代之?!
这……
长孙皇后与丈夫心意相通,立刻就握住了他的手安慰,“陛下,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只要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便可,再者说,现下有天幕指点未来发展,我大唐未必不能千秋万代啊!”
“观音婢,朕担心的不是这个。”李世民苦笑。
他此时才刚登基不久,接手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又因为玄武门之变和渭水之盟背了一身骂名,别看他平日里在群臣面前一副信心满满,斗志昂扬的模样,可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心中也不是没有迷茫的,这种不安的心情,也就对自己的妻子才能透露两句了。
所以,眼下得知大唐会走向末路,他担心的其实是,大唐会不会是因为他才……
“不会的。”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长孙皇后刚好打断了李世民的消极情绪,还自然而然地转变了称呼,“我相信二郎,兄弟们也都相信二郎。”
“……观音婢,还好有你。”
对上妻子温柔的笑容,李世民深吸一口气,瞬间就压下了那些杂念,变得豪情万丈,“你说的对,朕不能消沉,朕定会率领弟兄们,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朕要让所有人知道,朕的选择是正确的,没人能比朕做得更好。”语罢,便派人去召集群臣入宫。
……
武周时期。
武则天斜倚在榻上,听着下方武家和李家的争执,表情古井不波。
……
唐玄宗时期。
正在举行宴饮的李隆基收回在寿王妃身上徘徊的目光,脸色骤然阴沉下来。
大殿一侧的乐者不知何时停下了演奏,翩翩起舞的舞姬也都纷纷停下动作,瑟瑟发抖地跪了一地,连参加宴会的大臣及其家眷也都同样大气不敢出。
自从一日杀三子之事爆发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他们这位皇帝陛下早已不复登基之初的英明,现在大家跟他相处,都是绷着一根弦。
唯有方才一直被李隆基的视线刺得浑身发毛的寿王夫妻,互相对视一眼,在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时候,不着痕迹地松了一口气。
……
皇帝们的心绪都被天幕牵动着。
但大部分人,从宋太祖,宋太宗……,到宋徽宗,宋高宗……,到元世祖……,再到明太祖,明成祖……崇祯,康熙,雍正,这些皇帝,基本上都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念头,也就看个热闹。
唯独到了乾隆朝往后,情况为之一变。
……
乾隆朝。
“永璘?”乾隆狐疑地皱眉。
此时才是乾隆二年,他自然是不知道什么令妃和颖妃的,可是“永璘”,既是永字辈,又从斜玉旁,这样的取名方式明显对上了他儿子们的情况,让他不免多想。
“这是好事啊!”皇后富察氏在一旁笑道,“若当真与皇上相关,好事可安民心,坏事亦可预警,这分明就是天佑大清啊!”
“……皇后说的是。”乾隆沉思片刻,便缓缓笑开。
牵扯到后宫的两位嫔妃还有一位皇子,无非也就那么几种情况,早些知晓,早些防范,甚好。
……
嘉庆朝。
嘉庆的脸色一下子就黑了,“去把那个混账东西给朕叫过来。”
因为是当事人的缘故,他一下子就明白天幕说的是什么事情了,原本因为已时隔半年而消散了不少的怒火,噌的一下就又涌了上来。
永璘冤不冤?
他冤个屁!
不孝的东西!
旁边的大臣明显也都是了解其中内情的,立刻就都跪了一地。
平心而论,他们其实能理解庆郡王的难处,只是,这世上很多事情,不是你有难处你就能去办了。
当初那档子事,也就庆郡王跟当今圣上乃是同母所出,圣上才会轻轻揭过,但凡换个人,被一撸到底都是轻的,严重一点,一个不敬太后的罪名砸下来,削爵圈禁都不是不可能。
……
后面的道光朝,咸丰朝,光绪朝等,也都不必多说,对前因后果同样清楚。
只是鉴于几个当事人都已经过世的缘故,大家就没那么“感同身受”了,也就永璘的后人出来请了个罪,不过,被几个皇帝抚慰一番,也就重新入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