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琴声,
我侧耳细听,
四处一片冷冷清清。
大地沉睡,
万籁无声。
偶尔
从草丛中
传来一阵
虫儿的低鸣。
这时
眼前仿佛出现了
一个奇妙的幻境。
只觉得
急促的时光
在催赶着青春。
宝贵的青春时光啊
绝不能让她飞滑而过,
要抓住这美好的时光
把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
开辟
铺平。
只有
奔腾的江海
才能
掀起巨浪,
只有
沸腾的热血
才能
写出动人的诗文。
我要用尽那
三江五湖之水,
去描绘那
绚丽的春景,
去歌颂那
火红的青春。
多情的春风
亲吻着
美丽的山水,
大地
在春日的沐浴下
显得异样的清新。
山顶的松柏
迎风挺立,
山下的清溪
弹奏着潺潺的琴音。
你看那
双双花蝶
在花丛中萦绕,
花丛中还有
那勤劳的蜂群。
快乐的水鸟
在清池中游戏,
活泼的游鱼
依偎着浮萍。
轻盈的蜓翅
在水面
翩翩起舞,
机灵的青蛙
在一旁
瞪着那
有趣的眼睛。
多姿的垂柳
在风中
飘动着
美丽的长发,
俏皮的喜鹊
在枝头
欢唱着
动人的歌声。
看到这
微妙的
引人入胜的
春景,
使我
自然地
联想到
瑰丽的
多彩的
烂漫的
丰富的
人生!
1972年4月28日
我模仿了一位前苏联诗人的诗体。
在后来七年多的时间里,我给写给她的信有30多封,大部分信中都附有一首诗,大多是古体诗。
时光悄然流转,很快就到了期末统考的日子,可那位前往武汉生孩子的女老师竟仍未归来。
有人私下里猜测她或许不会再回来了。
听闻这些传言,我心里不禁暗暗高兴。
对我而言,她每迟回一天,我便能多教一天,心中甚至还怀揣着一丝期待:要是她真的不回来,说不定我就能长期在这三尺讲台上耕耘下去,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将教学方法的研究视为重中之重。
我尤其钟情于数学,凭借着自己对数学的独特理解和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很快就教会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
在面对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时,我注重启发学生的灵感。
深知孩子们想象力丰富,我巧妙地写下几个导引词,引导他们沉浸在“白日梦”之中,在脑海里构建出各种奇妙的场景。
没想到,这方法效果显著,学生们仿佛被打开了创作的大门,
很快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当时,我一心想要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经过不断尝试和总结,搞出了一套“词句导引训练法”。
后来,我编著出版的几套“中小学作文训练丛书”的小学部分,依旧沿用的是这个独具特色的“词句导引训练法”。
而后来风靡全国的《傻瓜作文》和《黄金格作文》的训练思路,追根溯源,也是受到了我这套方法的启发。
甚至在北京时,我的这套作文训练方法还得到了老教育部长的赞许。
在老教育部长的悉心指导下,我将作文训练丛书的书名改为以我的名字命名,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本学区十几个小学共同组织了期末统考,成绩揭晓时,惊喜降临。
我教的班级,语文和算术成绩双双名列前茅,勇夺全学区第一。
算术成绩尤为突出,32个学生中,仅有2个99分和2个98分,其余28个学生竟都考了满分100分。
如此优异的成绩,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引起了公社教育组领导的高度关注。
在总结会上,领导对我进行了大大地表扬,他的话语中满是赞赏与肯定,这让我备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在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的决心。
暑假过后,因为我教学成绩斐然,被调去教三年级。
公社教育组听闻我作文教学成果显著,便安排我讲一次作文公开课。
那一天,公社教育组和本学区的领导率领二十几个中小学老师前来听课,大家都对我的教学方法充满好奇,期待着能从公开课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记得那次公开课的作文题是“跳高架前”。
彼时,我们学校正紧锣密鼓地开展田径训练,积极准备参加学区内的田径运动会,而我担任总教练,当时正在教授跳高项目,因此以此为题,让学生们结合实际经历进行创作。
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精心构思的导引词,鼓励学生们根据这几个导引词展开想象,尽情地做“白日梦”,在脑海中描绘出跳高架前的精彩瞬间。
随后,我点了几位学生上讲台口述作文。被点到的学生站在讲台上,看着黑板上的导引词,自信满满地开始口述作文。
他们的讲述流畅自然,生动形象,仿佛将大家带入了那充满活力的跳高赛场。
令人称奇的是,虽然导引词相同,但三位学生口述的作文却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听课的老师们都惊讶不已,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这些作文是学生们现场口述的,他们交头接耳,对学生们的出色表现啧啧称奇。
本学区的负责人,也就是初中的占校长,当场站起身来,满脸疑惑地问道:“古老师,我点个学生起来说说看,行吗?”
我自信满满地回应道:“当然行啊!你随便点一个吧。”
占校长点了一个坐在最后面的大个子男生,我心中虽略有紧张,但相信学生们的实力。
果不其然,这个男生十分争气,他口述的作文极为精彩,动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将跳高时的动作、神态和心理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比前面三位学生的表现还要出彩。
他刚一讲完,全体老师都兴奋地鼓起掌来,那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既是对学生精彩表现的肯定,也是对我的教学方法的认可。
这次公开课取得了圆满成功,而那位占校长也因为这次交流,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的几十年里,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的许多故事都与他紧密相关,他见证了我在教育道路上的成长与进步。
放寒假了,那位前往武汉生孩子的女老师依旧没有回来,随后传来确切消息,说她不回来了。
就这样,我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正式的民办教师。
当时民办老师的待遇是这样的,每天计10个工分,每月还有3元钱的补助。
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这3元钱可有着不小的价值,它可以买20条大公鸡牌香烟。
而此时的我,已经渐渐有了一点点烟瘾。
说起这抽烟的经历,就不得不提到襄阳。
那时我在木工组,有个烟瘾极大的“赌博爹”曾好心地告诉我,出门在外,要备一包烟放在口袋里,自己可以不抽,但遇到师傅们时,适时递上一根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方便向他们请教手艺。
于是,我听从了他的建议,买了一包烟放在口袋里。
平日里,我时常给师傅们递烟,虚心向他们求教学艺。
偶尔,我自己也会抽上一根。当时一包烟差不多可以用一个月,还未真正染上烟瘾。
后来到了小学,发现几个男老师都抽烟,在他们的影响下,我抽烟的频率也渐渐高了起来,一包烟大约一个星期就抽完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抽烟似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陪伴我度过了许多备课、批改作业的夜晚,也见证了我在教育事业上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