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子开业,热闹了一整日,客人们才渐渐散去。
沈瑶和家人去药堂接上麦子,坐在牛车上唤黄冬生和杨文英闭店回家过节。
牛车载着众人晃晃悠悠的抵村。
沈瑶看着阔别多日的家,推门,直接扑倒在床上滚了一圈。
身下还是熟悉的麦秸味,城里虽然好,但金窝银窝到底比不上她的狗窝。
晚上和麦子挤在一处睡觉,她都怕自个不老实压着麦子,半个月都没怎么睡好。
麦子被沈青山送回了万河乡,不用想也能知道阿奶们今日能有多高兴。
黄杏、黄梅和苗氏挤在厨房里生火做饭,嘴里念叨着今日在城里的见闻。
往日都听冬生同他们吹嘘,如今这回是实实在在亲眼所见,可算是相信那孩子不是在吹牛。
腊八粥香甜软糯,配上五花肉炒酸菜,格外下饭,沈瑶连喝两大碗。
自从新铺开张后,黄冬生白日守着店里,空隙时间还能巩固一下知识。
毕竟月底考试将近,留给他的时日不多了,他可不想和罗墩子那群小屁孩分到小班里,他得进大班。
黄冬生嘴里念念有词,顾客突然进店,他就立马迎过去,剁肉装菜称重收钱。
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又笑盈盈的亲送客人出店门,还不忘喊上一句欢迎下次惠顾。
自沈瑶回来后,村中学堂的读书声一日比一日大,就连上河村的百姓闲来无事都会趁着天气好时,三五成群的蹲在晒场听孩子们读书。
上河村还有人同黄梅打听,他们这学堂还收不收学生?
要是收的话,上河村的娃娃们是不是也不收束脩。
黄梅把这事同沈瑶一讲,三位老师共同商议,明年三月初若孩子们想继续读书识字,每人每月交五十斤黄豆即可。
待得知学堂今年不再收学生,可以等到明年开春后报名,拿黄豆抵束脩时,可把上河村的孩子们高兴坏了。
有人欢喜有人愁。
考试这一日终于还是来啦。
教室的桌椅板凳被拉开,前后左右都空出些许距离,不仅如此,还有两位老师在考场监考。
孩子们坐姿端正,并没有出现交头接耳的现象,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摆着五六个沙盘和木枝。
第一场考试由杨文英和赵小福监考,让孩子们默写《三字经》。
“从人之初默写到老何为?”杨文英话音刚落,视线落在同样需要考试的沈瑶身上,有些为她担心。
她身为老师,要是考的还没学生好,可怎么办?
学生们拿起桌上枯枝开始在沙盘上奋笔疾书。
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有的学生信心满满,等待老师验收,有的学生则是咬住枯枝急的满头大汗。
等时间一到,无论写没写完,都必须停下走出去。
两位监考老师在屋内检阅,孩子们蹲在晒场上交头接耳,有不会的字,忘记默出来的,都化成了一声声呜咽叹息。
“墩子,你觉得你是全对吗?”张春芽拉着弟弟同罗墩子小声说话。
罗墩子叉腰很是傲娇:“那必须的啊!”
赵小福和杨文英仔细检查每一位学生的沙盘,各对了多少字,又错了哪些,等登记完就撵着孩子们回家吃饭,明日还得考算学。
夜里,杨文英看着手里这份榜单,一会笑一会愁。
这些孩子们的资质参差不齐,年龄大些的孩子,被家中琐事缠身,连一半都没默写出来。
田宝来得了倒数第二名,肯定又要被宝珠狠狠教训。
沈瑶坐在床边泡脚凑过去瞅了一眼,看到上头排名,忍不住笑出声:“冬生表弟看来还是要和罗墩子几个小娃一起去大班做同窗呀。”
“你还笑的出来,看看你自个排第几。”
沈瑶擦干脚上的水,“第五名,挺好的呀,我字都写对了,就是漏了半句没写。”
杨文英恨铁不成钢,逼着沈瑶又背了一遍,还是不肯让她躺下休息。
“明日算学考试,赵老师也要参加,让你把出的题目告诉我,写在纸上。”
沈瑶围着被子喊冷,坐在床上不肯下地,杨文英只好挪了桌子到床前,一人口诉一人将试题写下。
翌日,清晨。
沈瑶和杨文英先考生们一步,将试题写在每个人的沙盘上。
孩子们有序进入教室,等沈瑶一声令下,再次奋笔疾书。
两日后,学生们的排名便出来了,谁去大班,谁去小班也一并定了下来。
发榜这一日,不用里长敲锣打鼓,村里男女老少都齐聚在晒场等待着自家孩子的成绩。
综合排名第一名:罗墩子和张春芽并列,
第二名:石头,
第三名:黄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