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开国之君尚在,如何造反 > 第17章 第十七章 学堂

第17章 第十七章 学堂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赵嬷嬷甚少见他如此,下意识收了声。

许业与荀真面面相觑,他们也在认真听讲,但并不知这句话有什么特殊的。

明娘子所言,堪称振聋发聩,但有些人听过就听过了,有些人却能瞬间联想更多。

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天才人物,皆有丰富的联想力。

“述之孟浪了,请嬷嬷继续讲。”须臾后,苏记平复了心情,恭敬地向赵嬷嬷行礼认错。

明娘子之言,当头棒喝,醍醐灌顶,苏记的思路瞬间打开。

他从未想过,这题还有这种解法。

山不就我,我来就山。

外郭,缘何不能是内城。

京城拥挤之态,自显德八年后便愈演愈烈。东西尚且无妨,但南城人口密集,道路泥泞,垃圾堆积,疾病滋生,污水横流,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等洛伊府的一百件发愁待办事,皆因此而生。

内部城市空间不足用,缘何不能向外看。

赵嬷嬷继续说,明娘子想要借绸缎庄女师傅,讲了她希望自己培养织娘和绣娘,要将纺织场做出特色来,日后供货西域,立场时便要女工先学习,用偏向西域那边喜好的织法绣法。

“这叫定位准确,客户画像。”赵嬷嬷觉得明娘子说的没错,既然想赚西人的钱,当然要考虑那边的爱好。

主簿顾叹颔首,就算一直做的是垄断贸易,货品也有畅销与否。与其受限于其他纺织场固定的花色,还真不如在明娘子的纺织场里做西域专供。

长公主府接下商路不久,尚且来不及布局生产线和原料线,遇到年景不好,丝绸价格品质波动,受制于人,影响收益,也是有的。

明娘子若是新建大型纺织场,确实能解长公主府眼下货源之急。

“明娘子愿意给学徒开工钱,给师傅出高工价。”赵嬷嬷继续说。

许业觉得,就凭明娘子有这份心,愿意安排织娘绣娘先学西色后上工,就能肯定她是对秦州上心的。他支持明娘子的想法和计划,愿意帮忙筹建。

自家绸缎庄养着的绣娘便是专门做西方花色的,织娘则未曾专门研究过西域那边的喜好,还需郡主自秦州寻来。

“只是这人选,明娘子更倾向于自民间招录女子,而非用其他纺织大户家里现成的熟练工。”

许业哂笑,“普通民户女子,根本就不能碰绸缎,她们手上的茧子会勾丝。”

赵嬷嬷说自己也问了这个问题,“娘子说有法子给她们养手,春日里寻摸来人,夏日养上几个月,秋天后便可上工,纺织场那时也刚好建成。便是刺绣难学,纺织是没问题的。”

许业还是不明白,这不是白费劲儿嘛,放着现成的熟练工不用,非得自己养。

“签卖身契?”荀真只能想到这个,也许明娘子是想要女奴,所以才要贫家女,但是她说给开工钱。

赵嬷嬷摇摇头,“签佣契,不是卖身契。老身也曾问过,娘子说,给她们一份谋生的本事,养一人就是养一家子,算是做善事了。”

一名纺织女工的月俸,可比其他工种的大匠,若是家里的媳妇闺女有一份这样的工作,整个家庭生活水平都可以上一个台阶。

女子不容易,能挣钱的女子,在家中刚强一些,便不会不好过。

更有一些女子,是没活路的。明娘子,想救一救她们。

丝绸,等于,暴利。

这等暴利,若不拿出一部分做善事,明媚要一直做噩梦。

她不信神佛仙灵,对自身际遇却又认为有几分善恶报应的因果。

骤然暴富后,她还不是合格的资本新贵。

“南山下的小庄子,是郡主许给老身养老的,老身做主,便将织绣学堂设在此处,也算老身做善事了。”明娘子非要给租金,赵嬷嬷死活是不收,最后明媚没杠过,只好任凭赵嬷嬷自领了山长的职位,发工资就是了。“老身打了一辈子仗,临了,也想试试教化的滋味儿。”

圣人之行,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

男子学书,女子学织,天下至公理。

这学堂,自然不仅仅是纺织刺绣,也要教读书写字。用明娘子的话说,明白道理就是开启智慧。人有智慧,手更灵巧。

学堂要聘绣娘、织娘与先生。

赵嬷嬷洋洋洒洒,将未来女子学堂的雏形讲了个通透。

众人皆沉默。

“恭喜嬷嬷。”

苏记起身,整理衣冠,一躬到地。

其余家令、主簿、司马、谒者、舍人皆起身,正色肃然,一躬到地。

“可收容无所凭依女子?”舍人崔惟问道。

赵嬷嬷点头。

“无业贱民亦可?”崔惟继续追问。

赵嬷嬷再点头。

“从良妓子?”崔惟三问。

赵嬷嬷笑了,“娘子说了,只要是女子,不拘出身,有意做工,皆可入学。即便学成后被别家挖走,也只需对家出几个月的学费、生活费、学徒月俸即可,不追究女子任何责任。雇佣契约,皆会写明。”

“娘子慈悲。”崔惟对着北方躬身,行礼如仪。“长史,崔惟愿为明娘子操持纺织场琐事,恳请长史将此事交给下官。”

“仲芳之愿,自当从之。”苏记微笑颔首。自离开秦州,他已有数年,未曾发自内心的笑了。

“嬷嬷,仲芳愿做学堂首任老师。”

“仲芳大才,求之不得呀。”赵嬷嬷大笑,“只是这教材,仲芳得等一等。”

崔惟,崔仲芳,秦州崔氏次子,世家公子,军中谋士,王佐之才,放浪形骸混迹市井已有数年。

许业左看右看,酸不溜丢的想,不知道这纺织场经营有什么好抢的。

那崔仲芳懒散这么长时间,就干一码事,大家至于比过年高兴嘛。

“太平坊的地,购置否?”正题偏了,许业给纠正回来。

“安宁、安定、平和、祥和等诸坊皆购。”苏记斩钉截铁,“请徽之先生从速办理,将东外郭四周诸坊皆拿下,多多益善。”

顾叹一诧,险些掐断胡须,心疼的立即放手,拿出特制小梳子,梳理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