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语气有种遗憾美:If she could......
夏志琪回想起高考那几天,觉得整个过程特别适合用虚拟语气描述。
语文试卷简直像量身定做,是她“22+0.5=22.5年”里见过最简单的一张。
可惜一拿起笔,人就止不住地打喷嚏,简直像中了魔咒似的。
接下来,她每隔几秒就打一个,每打一个就觉得脑子震了一下,整个人都晕晕忽忽。
难道是手术后遗症?不应该啊,大夫说她恢复得很好。
虽然状态很差,脑子却异常清楚,这场考试不会是她的正常水准。
下午是她最拿手的数学,有两道简单的应用题事后对答案时,才发现完全判断失误。
但她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当时为什么会做出那样愚蠢的回答。
一直到第三天上午,打喷嚏现象终于得到了缓解,高考也接近尾声。
回家后,夏志琪有些失魂落魄,开始焦虑地对答案、估分数。
果然,好多不该错的地方,都犯了不该犯的糊涂。
除了祈祷奇迹,她简直不愿意说话。
特别是夏志超自我感觉还不错,她更不想太扫兴。
浑浑噩噩中熬到出分那天,可能是真不想面对成绩吧,夏志琪都没有在该查分数的第一时间醒来。
奈何学校组织今天必须返校领高考志愿参考手册,于是她唯有极不情愿地起来换衣服。
这时有人敲门,说话的是个陌生男声,父母和他交流了几句,仅隐约听见几个数字。
然后就是大人们的笑声和喊声。
应该是有热心人帮忙查到分数,来送捷报了。
夏志琪故意磨蹭,直到听见父母在客厅里叫:“你们两个都快出来啊,喜讯!”
他们身上满溢着喜悦,迫不及待地把分数公布出来:
兄妹两个都过了理科的一本分数线,夏志超更属于超常发挥!
她不由松了口气,又有点难以置信,不会这么巧吧?
直到她那天在学校,把报考志愿的册子都快翻烂了,才不得不承认。
偏偏就那么巧!
如果她想去海城,海城师范就是她能摸得到最合适的重点大学。
再朝下报考,离重点大学就差了点意思。
她的分数实在尴尬。
比它更有名气的大学,录取专业她不感兴趣。
比它更热门的专业,城市她不感兴趣。
现在的她就像一个怀揣着不算少、也不算多钞票的人去买东西。
贵的买不起,便宜的看不上。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这句话突然冒了出来。
她只好安慰自己,一个人的实力不仅是高考分数,更是所有能力的总和。
何必在这件事上儿那么轴呢?
夏志琪很快就说服自己接受了眼前的一切。
夏志超听说妹妹想去海城后,也萌生南下的念头。
夏朝洪拍板道:“好,你们都去海城,互相有个照应!”
接下来就是选志愿,夏志超苦恼地发现,任何一种职业对他来说都没有吸引力。
他问大家:“要不要去某校学土木,好歹也是那里的王牌专业?”
夏志琪立即道:“那你要做好20多年以后这个行业日落西山的准备!”
包惠英和夏朝洪狐疑地互望一眼,有点不太相信。
夏志超则算了下,20多年后自己应该还没退休。
“那选啥?”他又问妹妹。
他信任妹妹,她除了知道黄易,还懂得哪些专业是朝阳,哪些将来会成为黄花菜。
夏志琪道:“要不选计算机,咱们两个都选计算机!”
她甚至都已经描摹出两人都成为互联网业内大佬的璀璨前景了。
包惠英试着说:“计算机?不就是打电脑吗?为什么不学财务,哪里都需要会计。”
夏朝洪反驳她道:“读什么会计?就听闺女的,选计算机。”
夏家兄妹很快做出了抉择。
夏志琪知道吴茜这次的成绩也很出类拔萃,听说北大招生办都联系过她了,看来一起去海城的打算多半会泡汤。
没想到高考分数一骑绝尘的吴茜,心情却非常恶劣。
面对好友的询问,她说:“班主任和副校长都来过我家了,没用,统统没用,我父母不同意。”
“为什么?”夏志琪惊呆了。世界上会有人不愿意自己孩子读北大吗?
有的,吴国红就坚决不同意,他觉得反正女儿将来要出国,大学就是个跳板,从海城也一样出来。
吴妈妈则认为海城亲戚多、机会也多。
吴茜想起他们一口回绝两位招生办老师时,脸上那种执拗表情。
以及招生老师看自己时的那种惋惜、怜悯的眼光。
她真恨不得一头撞墙上,把自己弄个头破血流。
也许那样他们就让她自己做主了。
说到最后,吴茜终于嚎啕大哭:“我不想去海城!”
夏志琪在惊慌失措中,小心翼翼地问:“茜茜,那你自己最想去哪里呢,是去北京吗?”
吴茜抹眼泪道:“其实我也不知道,反正我就不想去他们指定的地方。”
关于吴茜的过去,夏志琪如今仅记得一些简单的讯息,即便是这些零碎,也宛如古董陶器的残片。
想把这些残片拼成原状非常难。
她只记得吴茜的本科确实是在海城完成的,她年轻时代的轨迹都在南方。
最后,吴茜把书桌上的课本、参考书、甚至磁带,全部划拉到地上了。
东西“劈里啪啦”落了一地。
夏志琪并没有去捡,她得让吴茜的情绪都抒发出来。
终于,吴茜开始找自行车钥匙。夏志琪有点慌:“你要去哪儿?”
吴茜咬牙道:“去学校,重新填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