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竭尽岁月的河 > 第50章 命运的注解

第50章 命运的注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他目光环视着这个房间,桌子上有以前的日历本、文具、摆件,仿佛这个空间里一切都还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场景太压抑了,他强撑着走到外面。桌子上那瓶水培兰花,也干枯地扣紧瓶口,他就这样看着这瓶干枯的兰花发呆。不知道有多久,突然手机响了,是知音特有的通知铃声。

杨沥深慢慢拿过手机,却看见通知栏上显示李抒音的知音账号发布了动态。他一怔,良久之后,几乎是颤抖着手指点了进去。

2019年11月22日11点22分,李抒音的知音账号发布了注册以来的第一条动态,是一篇“专访”——

李抒音V:

专访杨沥深:听见你的声音

记者 | 李抒音

六年前,在见到杨沥深本人之前,我更先见到的是他的笔记本——字迹清晰遒劲,版面整洁,扉页之后誊抄着一首诗,是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那个夏天是否灼热也许很多人已经遗忘了,但9月初的那一天,洪泽市秋高气爽,赤红带金的朝阳里,我来到了洪泽中学入学考试的第一考场,开始等待。

离考试还有大半个小时,杨沥深进来了。和他所呈现的字迹不太相同——他穿着橙白色的校服,只手拿一支黑笔,黑发乌眸,大迈着步子,高挺的身影带起风,将校服撑得像一张帆。看着是意气风发而又漫不经心的。

在那时的洪泽中学里,杨沥深是一个很传奇的人。你可以在天井那面排名榜的最上方轻易找到他的名字,可以在青春期女生的视线终点捕捉到他的身影,也可以在傍晚的球场上看到他被夕阳描绘成金色的轮廓。

我与他相识的契机,是一场不公的考试,因此他转到文科,我们成为了同桌。他的桌子上总是整齐地码着各种书籍资料,最常用的是一本有关数学竞赛的辅导书,上面的字迹整洁有力,校服、书桌等他的一切东西永远都处在整齐的状态中,这种状态一直跟随着他到大学。那时他租住在清华附近的地下室里,开始着手开发知音,在阳光并不算充裕的房间里,一切也显得井井有条。那是个有些空旷和单调的居所,但他曾把那里称之为“家”。

有关于他,现在为人所知的应该是知音创始人这个身份,而关于创建知音的初衷,如同标语“听见你的声音”一样,他一直说是为了让更多人的声音被听见。如今的传播环境确实不容乐观,真正需要发出的声音往往被掩盖。他说,你相信吗?我们终将战胜苦难,夺取理想主义胜利的旗帜。他其实很少输出观点,再加上学习上的赫赫威名,于是自然而然地在其他人的眼中成为一个寡言少语的形象。人但凡想表达自己,免不了带着说教的意味或者由高向低的得意,他似乎有意在规避这些。

我问他,世界上是否有一成不变的感情?他说是,他一直相信世界上一定会有人无条件地爱他,而爱情是具有唯一性的,一生只能认定一次。他说这句话时,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街道两旁是光秃秃的树丫,景色如此暗淡,但丝毫没有折损他的笃定。这是一句带着极大的主观意志的话语,盲目而希冀,关于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他的回答显示出十分的纯真。我其实很想问他,到底是什么能让他对爱情产生如此大的信心。

他很爱运动,在长跑上尤其颖异,曾在运动会时获得过许多奖项;他并不惧怕寒冬,脖颈裸露在冷气中也不会显示蜷缩的姿态,但有时会围着一条蓝色的围巾;他甚至很少在心里留下痕迹,比如怨恨或是嫉愤,转瞬便成云烟。这让他像风,旁人永远窥不见他真实的样子,甚至会心生挫败:自己到底有几分分量?但这种特质也并非全无好处,这让他的周身有一种沉定的气质,不自觉地便会钝化他人的尖锐,让人心生安定之感,对于社会或者个人,他都在稳定地输出价值。

比之与生俱来的外貌,他的智慧似乎更胜一筹。他说,个体不同,所面对的困难也就不同。对于苦难,他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力,但如前面所说,他会淡化这种因感知力而带来的痛苦,这是种很让人艳羡的能力,我们内心的悲悯往往会让我们陷入无能的痛苦中,继而自怨自艾。此前,他的家庭经历巨变,于是他的这种能力便显得十分可贵。他并不热衷于言语上的呼喊,而惯于以沉默的执行来应对此种困难,对于结果他也并不执着,这使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他相信自己,不寄希望于任何超能的上帝,不怕投入结果导向下的“无用之功”,不悔恨此前的命途多舛,而是不断地在其间贯穿执着的努力,不曾辜负生命的任何一瞬。

行文至此,北京的夜晚已经悄悄地来临。霓虹灯光映射在天空中,描绘着富丽堂皇的世界,行人匆匆,奔赴着未知的未来。他曾问我,是否真的有人在乎他的生命。当然——此刻我无比笃定。我们都曾为得知某些生命的存在而经历过漫长的等待,但总算在有生之年得到了肯定的回应。这些希望的回响告诉耐心等待的人们:那些漫长的坚持并非无益。

回首过去这段生命历程,其中深意不难窥见:他的存在已经占据了我人生大部分的意义。而为此,我已经等待许久。

[专访后记]

这一篇不算专访的专访,我用了将近六年的时间。这六年,我参与式地去观察杨沥深的一切,而专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间也曾因为暴力而中断过一段时间。平心而论,我确实很难对他保持理性的视角,因而这篇“专访”自然也就无法客观。我曾说要给他做第一个专访,但因为时间问题无法实现。如今,算是交上一个答卷吧。

杨沥深垂眸静静地看着,眼圈不自觉地红了,在他白俊的脸上尤为明显。

他是她的专访人,第一个,也是这辈子唯一一个。她这样的人,事业的开始,竟然就已经是结局了。他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写的,也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定时,准备发出来的。

杨沥深慢慢低下头,捂住眼睛,泪水顺着他的指缝不断落下。

在人生的最后,李抒音再一次治愈了他,她没有用凌厉的目光审判他,而是用温情柔和的笔触在描绘他。

那一天,杨沥深发布了一条动态,是一张图片——

图片上的一对少年都身着橙白色的校服,两人目光沉静地看着镜头,带着些笑意。背景可以看出是一个操场,赤红的夕阳投射在背后的高楼上,相比之下,两人白净的面孔都有些昏暗。女生手中捧着鲜花,男生捏着奖牌,他头向女生的方向偏了偏,并不十分亲密的动作,但两人像是一体,让人移不开眼。

李抒音,向你走的每一步,有侥幸,有巧合,也有我的计划,我庆幸你能够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哪怕让我知道你的存在,我已经要感谢上天的眷顾了,只是我没想到,原来我们的相遇,已经用了我此生所有的运气。

我从没设想过爱情的样子,但是遇到你,爱情有了形状。

我爱的人有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也有着柔软敏感的心思,可上天给了她让人望尘莫及的天赋和胸襟,却没有给她施展抱负的时间。

她来这世间一趟,却又急匆匆地走了;她不打招呼地来到我心上,却不把我的心也带走。

李抒音,我爱你半辈子啦。

2019年11月22日,知音创始人杨沥深在洪泽市家中自缢身亡,年仅21岁。

那一天,洪泽市早早地下了冬天的第一场雪。

这六年里,有过许多的命题,比如公平、暴力、权威,比如婚姻、生死、青春,比如欲望、权力、梦想,有解抑或无解,见过塔吊上挣扎的生命,见过杂志里不被理解的灵魂,见过纸醉金迷里迷失的意志......他们亦领略过许多次夕阳和风雪,但却走不出疾病和时间。

他们与这些命题的搏斗,原来也只是徒劳无功的注解。

生死的命题,从无可解。

六年一场大梦,至今方才初醒。

这六年,拯救了她,拯救了他,却没有拯救他们。

“如果六年后注定分别,你是否还会选择相遇?”

下卷后记:

22日当晚,洪泽市城东派出所刑警队长李承休息在家,接到值班警员电话,称附近发生案情。

据悉,报警人是一家叫心心点灯甜品店的外送员,他要送的是十个月前就预定的一个生日蛋糕。

那天,李承在现场的桌子上发现了一个日历本一样的东西,他拿起来,才看到是中考倒计时的日历,日期竟然是2013年的。

从第一百天到最后一天,每一页都写了相同的一句话——

“希望妈妈和李抒音都能好起来”

-下卷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