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
郑立滢坐下喝了大半碗粥,才感觉自己缓了过来。
“怎么样,早上出摊还顺利吗?”郑母一手支在桌子上,撑住头。
“挺好的,都卖完了,而且立滢很聪明,一下就能上手。”
“那就好,我今天早上这心里,七上八下的,就担心立滢把事情搞砸。”
“啊,娘,你对我就不能多点信任嘛?”郑立滢撇了撇嘴。
“娘也想呀,这不是你平时没给我留下这样的印象啊。”郑母两手一摊。
“行啦,你们慢慢吃,毛师傅约了我今天上午见面,中午你们两个就自己搞定啊。”
说完,她站起身,拍了拍衣服就走了,不带一丝停顿。
慢慢用过第二顿早饭后,郑立滢洗干净碗筷,甩着一手的水从厨房里出来,就听见李青苗喊她。
“立滢,你快来。”
循着呼声,刚走过去,她就被塞了一张五毛钱。
“嫂子,你这是干嘛,我不能要的。”
郑立滢慌忙将手里的五毛放到桌上,像是烫手山芋,多拿一秒都会被烫伤。
“你拿着,今天早上跟着我辛苦了,这个是一定要的。”
“我哪有什么辛苦的呀,也就是帮忙打打下手,最苦最累的还是你。”
“别这么说,今天有你,我轻快了很多。”
两人几个来回地推拉,有来有往。
最后,李青苗恼了,强硬地将钱再次塞进郑立滢的手里,“快,拿着,我不告诉娘!”
实在争不过对方,郑立滢双手接过这五毛,有些忸怩地道谢。
“那谢谢嫂子了。”
后来,她回到房里,打开衣柜,拿出一个荷包,将这钱放进去,同先前的积蓄一起收好。
说起来,今天的感觉还有些新奇,跟平时在家里做刺绣真不太一样。
刺绣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和自己较劲的过程,而摆摊卖吃食会参杂许多的交流和沟通。郑立滢难以准确地形容自己今天的感受,只觉得,虽然依旧喜欢呆在家里刺绣,但偶尔出去一下,也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
再接下来的日子,就在出摊,收摊中如流水一般过去了。
两个星期后,李青苗和郑立滢照常来到默认的摊位上。
但与之前相反,周围渐渐多了许多不同的摊子,有卖粥的,卖胡辣汤的,也有卖炸酱面的,卖小混沌的,俨然形成了早餐一条街,每天早上都热闹不已。
当然,最出圈的酱香饼也不是没有模仿者,但都因为灵魂酱料的味道比不过李青苗,所以只能跟在后面“喝汤”。
这天早晨,毫无意外,摊子前又排起了长队。毕竟一般来说,只要不赶时间的都会愿意多花一些时间,买到这条街最正宗,最闻名,最好吃的酱香饼。
不过,干排队也无聊,一位自来熟的大哥按耐不住,扒拉过前面眼熟的面孔聊天。
“哎,哥们,你看今天这报纸了吗?”
凑巧,被他扒拉的人,正是休假的邝少明。
“还没来得及。咋了,大哥,上面有什么大事吗?”
“倒也不算,就是比起以前的有意思。”
大哥光说尤嫌不够,还特意展开手中的报纸,指给邝少明看。
“喏,这上面加了个新的栏目,有讲什么农业的,法律的。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这儿,居然专门介绍哪里有好吃、好玩的。还别说,我看了之后,都打算周末带我闺女去上面说的动物园玩了。”
“咦?这样听着,确实有些意思。”
邝少明也觉得新鲜,正想仔细看的时候,队伍就轮到他了,只好将注意力拉回。
“你今天休假啦?还是跟上次一样要两份吗?”郑立滢熟络地跟对方打起招呼。
自从第一次买了十六份酱香饼后,邝少明后来又陆陆续续地来了两三次。虽然次数不多,但因着初次见面就给李青苗和郑立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到现在也算是熟客了。
“对,还是两份。”
“好嘞,来,你拿好。”郑立滢手脚麻利地装好,递给他后,又笑着迎接下一位顾客了。
人流来来往往,李青苗重复着擀面,煎饼的动作,郑立滢也重复着收钱,打包的动作,直到最后一份饼也被买走。
“啊,收摊。”
郑立滢伸了个大大的懒腰,活动开微僵的四肢,才开始收拾。
整着整着,突然,她像是想起了什么,扭头提议。
“嫂子,我们回去的时候也买一份报纸吧,我听客人聊的,感觉还挺有意思的样子。”
“嗯?报纸?可以呀。待会我们路过的时候买一份。”
李青苗先前忙着煎饼,倒是不清楚客人们聊的话题,但一份报纸而已,也花不了什么钱,买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