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放心,我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言罢,他迅速起身,大步流星地离开房间,心中已然开始盘算着该从何处入手。
另一边,安兴城
林温姝将沉甸甸的粮袋郑重地交到苍兰和墨言手中,神色关切地叮嘱道:
“这粮食关乎着漠沙城百姓的生计,你们千万要小心行事。与知府交易时,务必仔细核对每一个细节,莫要出了差错。”
苍兰拍了拍腰间的佩剑,自信满满地回应:
“林姑娘放心,我和墨言定会办妥此事。”
墨言也在一旁点头,眼神中透着沉稳与坚定。
目送两人离去后,林温姝在城内寻了一家不起眼的客栈落脚。
她坐在客栈的房间里,望着窗外熙熙攘攘的街道,心中却始终无法平静。
此次交易虽说谋划已久,但毕竟事关重大,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她暗自祈祷着一切能够顺利进行。
而且,到时候自己带着一窝的土匪,这些土匪拖家带口,老老小小加起来得有好几十号人,究竟要如何安置?
林温姝坐在客栈的床边,眉头拧成了个死结,满心都是发愁。
这些土匪,虽说平日里打家劫舍,落了个不好的名声,可在这乱世里,大多也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可怜人。
如今愿意跟着她,为了那漠沙城百姓的活路奔波,可往后的日子,该怎么安排才好?
林温姝伸手揉了揉发疼的太阳穴,目光在昏暗的房间里茫然地打转。
把他们安置在漠沙城周边吧,担心他们野性难驯,和城里的百姓起冲突,到时候好心办坏事,反而惹出麻烦。
可要是放进城里,住的地方就是个大难题,漠沙城本就不大,百姓们自己的居所都略显局促,哪还有多余的地方容纳这么多人。
更别提这些土匪拖家带口的,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桩桩件件,哪一样都得费心思。
林温姝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漆黑的夜色,喃喃自语:
“总不能让他们又回到山林里,重操旧业吧。”
她咬了咬牙,在心里暗暗发誓,不管多艰难,都得给这些人寻个妥善的安置办法,也算是为这乱世里的苦难人,谋一条新的生路。
林温姝在桌前缓缓坐下,手指轻轻摩挲着墨盒,心中满是纠结。
想到姜清芷平日里雷厉风行却又细致入微的行事风格,她嘴角微微一苦,自己这次先斩后奏,也不知好友会不会嗔怪。
但事已至此,这信是非写不可了。
她深吸一口气,揭开墨盒,缓缓倒入清水,握住墨锭,在砚台上轻轻研磨。
墨香渐渐散开,思绪也随之飘远。
回想起与姜清芷相识的点点滴滴,那些并肩应对困境的日子仿佛就在昨日,她的担忧稍稍减轻了些。
不多时,墨已磨好,她拿起毛笔,蘸饱墨汁,略作思忖,在信纸上落笔:
“清芷吾友,见字如晤。此次行事,我擅自做主,实有苦衷,还望你莫要动气。如今我带着一众曾为匪盗之人,他们拖家带口,处境艰难,我实在无法坐视不理。”
“只是安置之事,千头万绪,我绞尽脑汁仍无良策。深知你聪慧过人,见识不凡,特修书一封,盼你能为我指点迷津。”
林温姝停笔,看着信纸上的字迹,心中忐忑不安。
她又仔细斟酌一番,补充了几句,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随后吹干墨迹,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折好,装入信封,打算明日一早便派人快马加鞭送往漠沙城。
苍兰和墨言带着粮食来到知府衙门,门卫通报后,二人被请进了大堂。
知府端坐在主位上,目光在他们身上打量一番,随后慢条斯理地开口:
“粮食可都带来了?”
苍兰上前一步,朗声道:
“都在外面,大人可派人查验。”
知府点了点头,示意一旁的师爷前去查看。
师爷查验完毕,回来向知府耳语几句,知府微微颔首,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
“不错,粮食成色上佳,数量也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