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雨,等到七月八号竟意外地放了晴。
万寿节休沐,可虽然不上早朝,五品以上的官员却需要带上家眷进宫赴宴。
按理说以黎枝目前从六品的官位,是不能够进宫的。但这里虽然是最讲究礼仪规范的古代,却也是皇权至上的古代,什么事不过是按着皇帝的心意罢了。
盛熙想要黎枝进宫,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话题回到万寿节这一天,别说满朝的文武百官,就是盛熙都起了一个大早。
天才刚亮,福平就将盛熙叫起来了。这一天虽说是盛熙的生日,但他必须要先去祭祖。
盛朝先祖的排位摆放的位置并不远,但是祭祖必须要沐浴焚香一番,这已经足够耽误时间。
一套流程下来,盛熙的眼皮子都睁不开了,却还要去宴请百官的会上表达对于臣子的爱重。
于是御辇之上,盛熙脑袋晕乎乎的,只想翻白眼。
宴会选的是惯常的地方,能在这里坐着的,一般都是盛熙能在朝堂之上看见的熟人。
至于女眷,宫里面没有皇后,太后也早已仙去,主持宴会的是齐王妃,也就是盛熙的婶母。
女眷那边盛熙还未大婚不方便去,就只来了正厅的官员这里。刚一进门,盛熙就看见了坐在最角落里面的黎枝。
很明显,黎枝作为不需要上朝的官员,并不熟悉在场的各位。与他同一届考中的进士自然也没有来的,多是上个书恭贺一二,甚至有的连上的折子都不一定能放到御案上,这就显得黎枝周围更加冷清。
盛熙瞧见这一幕突然感觉怜爱之心上头,当即决定让黎枝跟在自己身边。
毕竟这可是自己之后治国的法宝,就算是宠臣又能怎么样!
于是,盛熙走到主位刚坐下,就让福平在旁边给黎枝搭了个位置。
在场的左右御史看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看样子马上就打算谏言了,又考虑到当下的场景选择了闭嘴。
算了算了,反正是万寿节,皇帝高兴就行了。
于是,就在盛熙一厢情愿之下,黎枝坐到了一个本不属于他的位置。
从原本坐在角落的小透明突然变成占据皇后之位的黎枝显得有些平静,可在场不少大臣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十分为之诧异,深感这位新科状元简在帝心。
倒是处于风波中心的黎枝,虽然不明白盛熙这样的目的是什么,但还是对此接受良好。
明主贤臣,是每一个儒生的梦想。即使黎枝不是那些满口道义的酸腐儒生,但面对这样的君主,依旧是深深撼彻。
毕竟黎枝自小在钟鸣鼎食之家苦苦谋生,惯常喜欢做一步想三步。他有时候实在是不能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环境之下,才能让盛熙看起来这么简单。
说句以下犯上的话,黎枝觉得,皇帝这么做一是可能为了迷惑王阁老,进一步稳固皇位。或者说,是为了防备晋王。但这背后的牵扯实在太深,初入朝堂的黎枝虽说有些想法,但到底是些只能埋在心底的观点。
宴会还在继续,能混到五品之上官职的,自然都是人精一般的人物。虽说看见黎枝如今如此受到重视,心中各自动了拉拢或者别的什么想法,但面子上装出来的都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皇帝的寿宴,关注点也不能一直是皇帝宠幸的大臣。黎枝的事情很快便被忽略过去,接下来自然是官员们说些得体的场面话庆祝皇帝寿诞。
盛熙对于这样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经历,因此表现得格外感兴趣。各个官员们的庆贺他都照单全收,时不时还出声赞扬两句。
王阁老王玟作为三朝元老,他在宴席当中的位置十分靠前。只见他的目光顺着笑眯眯听贺言的皇帝,慢慢落到旁边的黎枝身上。
王玟看着黎枝继续假装无事发生的样子,摸了把胡子,将视线收回来,只当作无事发生。
皇帝十六岁的万寿节宴会结束了,文武百官们都各自打道回府。
有家眷的一般会在宫门外的马车里静待着家人聚齐再回家,孑然一身的自然没什么牵挂,宴会结束出了宫就毫无眷恋地离开了。
废话,本来是放假的日子,谁愿意带着笑脸继续上班呀。
黎枝如今也算是皇帝的宠臣,平日里想巴结的人自然不在少数。可,能在京城做官的,不说累世公卿,至少也是清贵人家。这等人家结交,都讲究一个水到渠成。急功近利地巴结,那是乡野村夫的做派。
因此,不少人都在私下打听黎枝的家里,从中找寻能够上门的缘由,这里就不得不提黎枝如今在京城的住处了。
房子虽说不算大,好在地段不错,位于东市,周围不少达官贵族。
这样的府邸当然不是黎枝这种刚上班的社畜能买得起的,但是无事,他的事情还有一个事无巨细的福平公公盯着。
福平跟在盛熙身边时间也不短了,能从盛熙种种举动中,看出皇帝对于这位臣子的重视。作为皇帝身边最忠诚、贴心的下属,福平自然是给黎枝卖了个人情。
人情这种东西,不在乎锦上添花,而在于雪中送炭。黎枝刚到京城之时早就报了祖籍,江南黎家也算名门望族。虽说这两代一直没有什么朝廷大官,但是祖上到底还是出过皇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