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宁婉清反复翻看着那份烫金封面的文件——公司即将成为华国首批赴港上市的民营企业。
"D方要求控股51%。"财务总监擦着汗,"否则就撤回技术授权。"
林秀芬猛地合上文件夹:"做梦!"她的指甲在实木桌面上留下几道白痕,"当年要不是我们......"
电话铃声打断了争执。沐阳从学校打来,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妈!我被选入国际信息学奥赛集训队了!"
宁婉清望着窗外的梧桐树,突然想起七年前那个浑身湿透、站在舢板上的渔村姑娘。如今她的女儿,即将站上世界的舞台。
晓阳上小学的第一周,班主任就找上了门。戴着黑框眼镜的女教师欲言又止:"林晓阳同学......纠正其他孩子说'妈妈'的发音。"
原来每当有同学说"你妈妈们",晓阳都会认真纠正:"不是妈妈们,是宁妈妈和林妈妈,她们有名字的。"
班主任翻开家校联系本,里面夹着晓阳画的"家谱树"——树干分两枝,一枝写着"宁妈妈救了我的小心脏",一枝写着"林妈妈教会我勇敢"。
"这孩子......"班主任推了推眼镜,"很有主见。"
沐阳的奥赛集训队通知书与公司上市路演撞在了同一天。宁婉清在机场贵宾厅来回踱步,手里攥着两张登机牌——一张飞往港城,一张飞往京城。
"你去陪女儿。"林秀芬夺过京城的机票,"上市的事交给我。"
宁婉清摇头:"港城更需要你,你的D国语......"
"妈妈!"沐阳突然插话,"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她晃了晃手里的Walkman,"晓阳给我录了加油语音,你们听听。"
磁带里传来晓阳奶声奶气的声音:"姐姐最棒!我和妈妈们等你拿金牌回来!"
最终,林秀芬独自飞往港城。飞机起飞前,她给宁婉清发了条信息——通过厂里新研发的汉字寻呼机:"女儿比上市重要。"
港城交易所里,金发碧眼的基金经理们对"双女企业家"的概念充满好奇。路演现场,林秀芬解开西装纽扣,露出里面的手工刺绣衬衫——那是沐阳得奖作品的复刻版。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机器,而是这个。"她播放了一段晓阳的录音,"科技应该让每个独特的声音都被听见。"
次日《南华早报》头版标题是:《她用女儿的笑声征服华尔街》。
京城颁奖礼上,沐阳站在领奖台最高处,胸前金牌在闪光灯下熠熠生辉。主持人问获奖感言时,她突然转向镜头:"妈妈,你看股价了吗?"
现场哄堂大笑。没人知道,这是母女间约定的暗号——如果港城上市成功,就借机传递喜讯。
当晚的越洋电话里,三个女人的欢呼几乎震碎听筒:"我们成功了!"只有晓阳懵懂地问:"那明天可以买新钢琴了吗?"
上市后的第一个股东大会上,一位西装革履的港城股东突然发难:"公司应该专注利润,而不是继续投入那个烧钱的残疾人项目!"
宁婉清看向投影幕布——那是晓阳设计的"无障碍织机"概念图,操作台高度适合轮椅使用者,控制面板带有盲文标识。
"1984年我们净利润增长370%。"林秀芬调出财务报表,"其中27%来自残疾人辅助设备出口。"
会议室鸦雀无声。那位股东讪讪地坐下时,宁婉清注意到他手腕上的百达翡丽——和当年那个港商戴的是同款。
国际奥赛金牌为沐阳赢得了麻省理工的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到的同一天,京城中关村的科技公司也抛来橄榄枝。
"我想留下来。"沐阳把MIT的信封放回桌上,"张教授说,国内马上要启动'863计划'......"
宁婉清看着女儿发亮的眼睛,想起自己当年放弃回未来的决定。她还没开口,林秀芬已经搂住沐阳:"无论你选哪条路,妈妈都支持。"
深夜,宁婉清发现沐阳房间还亮着灯。推门看见女儿正在给晓阳讲故事书,小丫头已经在她怀里睡着了。
"我决定去京城。"沐阳轻声说,"晓阳还需要定期复查,我不能走太远。"
晓阳小学第一次月考得了双百分。放学后她神秘兮兮地拉着宁婉清去商场,用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了对珍珠耳环。
"给林妈妈的生日礼物!"她骄傲地宣布,"我用算数比赛奖金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