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唯一一封。
尽管,最终没有送出去。
站在荷塘边,初春的冷风吹拂着,沈修平心头微微一动,却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或许是苏小满察觉到了他的沉默,便没有再多言,只是微微一笑,嘴角弯起,依旧哼着小曲儿,慢悠悠地朝前走去。
她似乎换了花香调的香水,甜甜的,轻轻萦绕在他的鼻尖。
香气与初春的凉意交织在一起,甜意逐渐消散,留下的却是淡淡的冷冷的甜。沈修平的心头又是一阵微妙的触动。
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对气味敏感的人。甚至医院里浓重的消毒水味,他都早已习以为常。可不知为什么,他总能第一时间察觉到苏小满身上的香味。
直到身后的脚步声渐远,沈修平才默默转过身,目光微动,目光停驻在荷塘转角处。
后来,他就听说,苏小满在荷塘边的老宅开了一家咖啡店。刘睿杰他们几个老同学相约去咖啡店,他总是推脱。
他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放下了。但是,如今再次重逢,却发现她依旧能在轻描淡写间就能牵动他的情绪。
*
第二天是水谷村的集市,周一的咖啡店不是很忙,小慧看店,苏小满准备去赶集。
早晨,妈妈出门上班前,她已经问过妈妈需要买什么。
周慧珍白天要上课,没时间去赶集。她一边收拾着包,装进去昨晚刚批阅完的测验卷,一边笑着说:“你爸今天出差回来,晚上我做点好吃的,给你们补补。”
苏小满点开手机备忘录,一一记录下妈妈交代的事项,顺便瞄了一眼窗外明媚的阳光。
周慧珍看她认真的样子,奇道:“你小时候最讨厌去赶集了,现在倒是主动愿意去了。”
有时候人就那么奇怪。小时候,苏小满特别讨厌跟妈妈去赶集,路上熟人太多,七大姑八大姨,见了面都要一一打招呼,还要寒暄几句。
没想到,现在反而觉得挺有意思。大学毕业后上班的那几年,每天挤不完的地铁,地铁上永远是面无表情的人。
现在,回到家乡,才发觉这里的人是那么生动鲜活,喜怒哀乐全摆在脸上,毫不掩饰。也许,这就是熟人社会的温度。
当然,这也意味着毫无距离感,你不可能拥有一点秘密——
这不,苏小满的身影刚刚从胡同口出现,聚集在集口的村里有名的“长舌团”就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目标,立刻交头接耳,神采飞扬地议论起来。
“那不是苏家大妮子吗?不在城里上班了?”
“人家都回来两个月了!”
村头情报站的消息一向灵敏。
“长舌团”的中坚分子何彩云更是大义灭亲:“我那个大侄女,从小主意就大着呢,这不,说辞职就从城里辞职了。我哥嫂根本管不了她。”
“听说你侄女在荷塘边开了个咖啡店?有人喝吗?听说那滋味像中药一样。”
“你们不知道,城里人就爱喝这个。咱村里那些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还有那些年轻的村官啊、老师啊,也都爱喝,恨不得天天去买。”
“啧啧,改天我也去尝尝。”
“哈哈,你也这么赶时髦啦。”
……
苏小满远远就看到了村口这堆人,她微微一笑,双手插在风衣口袋里,脚步没有任何停顿,继续往前走。
“长舌团”本来在叽叽喳喳,看到苏小满就这样无畏地走过来,倒是被镇住了。这几年回村的大学生,哪个看到她们,不是眼神躲闪,恨不得绕道而行。
苏彩云也忍不住在心里喝彩,“苏小满果然有几分胆色!不愧是我大侄女!”
苏小满眼神稳稳地走过来,先甜甜地喊了何彩云“姑姑”,然后看着众人,一口气招呼过去,“张大娘”“王婶子”“庆林嫂”……只见她笑眯眯喊完一圈人,居然没有一个称呼出错。
“长舌团”众人颇为受用,笑容愈发洋溢。“小满,去赶集啊。”“小满可真懂事,回来可帮了你妈不少忙。”“小满真是越出落越漂亮了!”
苏小满笑眯眯应下,挥手告别,走进集市。
集市上的热闹气氛,让人一走进来便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
新鲜的菜叶上,几滴晶莹的露水在阳光下闪烁,仿佛刚刚从晨雾中摘下。土豆、胡萝卜散发着一股土地的香气。
水果摊上的苹果和橙子,表皮光滑,色泽自然,隐隐透着成熟的甜意。
有的小摊贩也是本村的,认识小满,苏小满也大方应下,仔细挑选着蔬菜。她拿起一束菠菜,菜叶的边缘还沾着一点新鲜的泥土,露水从叶尖滑落,滴在她的手背上。
摊主是一位年长的妇人,也是同村的,“小满亲自来赶集啊,你妈去上班了?”
苏小满笑着答应着,选了几样蔬菜。摊主拿起秤杆,一样样地秤起重来。
摊位旁边,几只流浪猫懒洋洋地趴在太阳下打盹,一副生人勿扰的样子。只有一只橘色的小猫跳起来,蹭到她的手边,苏小满笑着摸了摸它的脑袋。
那只猫蹭了蹭她的手指,似乎是在求抚摸,苏小满轻轻拍了拍它的背,笑道:“真乖,太阳晒得舒服吧?”
买完妈妈列好的菜单,苏小满又拎着篮子,自己绕着集市溜达了一圈,买了些自己想买的东西。
等苏小满回到店里时,已经快到中午了。小慧刚端了一杯拿铁,送到柳树下客人的座位上。
苏小满从篮子里拿出草莓,交给小慧,做饮品用。她自己又洗了一盘,趁着店里暂时不忙,和小慧一起坐在柳树下的座位上吃草莓。
春风从水面上徐徐吹拂而来,无限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