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感触的其实还有唐建国,心有灵犀般问出了唐明美心中所感。
“你有多久没坐过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了?”
说是问,不过是自问自答。
不等唐明美开口,他就自己回答:“两年零三个月。”
他记得清清楚楚,上一次骑自行车载女儿,是送她去车站。
那大巴车载着她,载着数十个青年,从城市奔赴遥远的乡村。
如此精准的时间出来,唐明美眼泪都差点出来了。
她下乡的日子,父亲竟然记得如此清楚。
当年她是不是太任性了?
两年前她选择下乡,是奔着两年后能靠考大学去的,坚信自己一定能离开,所以下乡的时候并没有太多难过。
可父母不知道,好多知青在乡下一待就是七八年,回程遥遥无期。对他们来说就是唯一的女儿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
那时的他们心里一定很绝望吧。
想到这些,唐明美忽然涌出强烈的愧疚。
当年她真的把一切都想得太简单了。
可是如果再重来一次,在下乡和嫁到付家之间选择,她依然还是会选择下乡。
下乡至少还有盼头,嫁到付家结局只会凄惨。
怀着浓郁复杂的情绪,唐明美到了知青办。
唐建国停好自行车,不放心做了一番嘱咐,又从口袋里掏出二十块钱。
“报完道后如果想四处逛逛就去逛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唐明美接过父亲递过来的二十块钱,难受到紧咬住下唇。
不用想,这二十块钱肯定是父亲攒了很久才攒下来的。
“我走了。”唐建国轻拍了拍女儿肩膀,骑上自行车离开。
如果不是得上班,他真想留下来陪女儿办完事。
唐明美看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拽紧拳头。
纸币的棱角刺得她掌心有些痛,同时也在提醒她,这一世一定要有工作,要自己挣钱。
深吸了口气,调整好情绪后,唐明美转身进了知青办。
知青办的工作人员显然也是刚到,泡茶的泡茶,拿报纸的拿报纸。
看到这么早过来的唐明美,其中一位年纪较长的工作人员问:“是回城来报道的?”
其实不用问他也可以肯定。
在乡下待久了的人,一眼就能够分辨出来。
唐明美嗯了声,说自己是前天回城的。
工作人员点了点头,不急不缓端起冒着热气的茶杯,小心抿了几口,才从抽屉里拿出一叠资料,翻了几页后展开。
“填一下个人资料吧。”
唐明美拿起搁在桌面的笔,照着表格要求填写好个人信息。
做完这一切,才问:“什么时候可以安排工作?”
工作人员仿佛听到什么大笑话般,轻笑出声,不过还算有回答:“轮到你了自然能安排,先回家等着吧。”
唐明美听得一肚子气,却不敢发作。
得罪了知青办的人,工作就更难安排了。
她只能强忍着怒气,问:“大概要等多久?”
“要等多久?”工作人员把她刚才填写的那个本子往前翻了几页给她看:“这些都是排队在等的,你说要等多久?”
唐明美差点两眼一黑。
回城后的就业形势,远比她以为的要严峻。
对工作人员说了声谢谢,唐明美心情沉重出了知青办。
她漫无目的走着,偶尔一辆飞跃骑行的自行车从身边掠过。
她知道,这些人都是赶着去上班的。
好羡慕,好羡慕这些可以上班的人。
如果真按照那份登记名单排队等候,猴年马月才能轮到自己?
唐明美意识到,上班一事不能坐以待毙。
她想到了先自己一段时间回城的李大柱,他的工作应该已经安排好了吧。
自己回城的消息来得太突然,加上那会还以为是李大柱帮忙自己才能这么快回城,以至于都没来得及给他写一封信。
他应该还不知道自己回城。
也许工作安排的事可以找他。
他家住哪里来着?
唐明美在脑海里努力回想。
在乡下时,他明明告诉过自己他家的地址,也看过他几人寄来的信,为什么现在却一点都想不起来呢?
唐明美十分懊恼自己的不用心,气得用力拍了拍脑袋。
死脑,快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