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18章 第 18 章

第18章 第 18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其实就是通过分工来保护秘方和提高效率,同时实现清晰的账簿记录。

对后世人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在当前的北宋算是一大创举了。

北宋时期还采用“流水账”,(也称“日记账”),就是以时间为顺序,逐笔记录所有的经济活动,不分收入与支出,仅标注时间、事项和金额的单式记账法。

所有收支按时间顺序记录,没有分类,导致难以统计特定项目的支出和收入,难以了解整体财务状况,比如利润、成本等。记录简单,没有核对机制,掌柜或账房可通过漏记、虚增支出等手段贪污,例如将私用款项记为“购柴支出”,因流水账无细分科目,舞弊行径难以察觉。

如果店铺生意越做越大,流水账的记录也会越来越多,想要查询一笔交易需要大量时间和人力来查阅。而且也会在征收纳税时,过于依赖胥吏估算,为胥吏借机勒索 "查账费"提供可乘之机。

虽然也方便了商户逃税,通过隐瞒收入流水,减少纳税基数,但是隐藏下来的钱有多少进了账房和掌握兜里,有多少又进了你兜里,这就是两说了。

刘耘娘细思家中管账,为求清晰便利,眼下本就分作三部分:丈夫在外应酬的酒食贽礼,单独立账;她与婆婆、两个孩子的日常开销,包括笔墨纸砚、裁衣布料、婆母药膳等,另设一册;再有柴米油盐、车马费及王婆、青枣等仆佣的月俸,归为第三类。

每月收到丈夫的月俸与职田收入后,她都会按旧例比例规划下月支出,无奈总有突发事件导致超支,只得先从私房钱里垫付,每逢月底算账都头晕眼花。经女儿这么一说,她恍然觉得或许该将家中账目改得更明晰,分作收入、支出、现存银钱三类。

吴父听罢亦有触动。自调任武器署,他便因账目混乱、兵器铸造粗劣而头疼不已,想追查缘由却无从下手。女儿提及的 “三账分立” 之法,让他隐约抓到些头绪,虽尚不明晰,却觉得值得借鉴,需再细细琢磨。

吴夏对这些庶务门道全然不懂。家中从不让他沾染此类琐事,只催他专心读书。

北宋的官员选拔以诗赋、经义为核心,士人通过科举入仕后,普遍缺乏财税、法律、工程等实务经验。当时官与吏分工明确,形成 “官主决策,吏掌实务” 的格局。诸如文书处理、赋税征收、户籍管理、仓库调度、案件记录等琐碎却关乎国本的事务,皆由吏员操持。由于这些职事需要专业技能,吏职往往被家族长期把持(如 “户房书吏”“刑房典吏”),形成世袭化的专业壁垒。例如户房胥吏世代掌管田亩鱼鳞册,即便新知府到任,也难以核实其中真伪。

这些吏员熟稔援引旧例的手段,常借 “祖宗成法” 之名曲解政策。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部分地方胥吏竟套用前朝赈贷旧例,将法定二分利息盘剥至五分,致使朝廷政令无法正确下达推广。

官员任期通常不过三年,且频繁调动,而吏员则长期任职。若官员触犯吏员利益,后者便以 “文书不全”“程序有误” 等借口搁置政务,直至官员妥协或离任。这种局面导致官员不愿得罪吏员,甚至不得不主动向吏员请教实务。官有合法权威却无实操能力,吏有实务权力却缺乏道德约束,百姓苦于苛政却投诉无门,实为北宋积弊之一。

瞧着儿子儿媳和孙子这愣头愣脑的模样,吴王氏心中暗自鄙夷。这小孙女的与众不同,她早瞧得分明。到底她也是历经世事的人,看得就是透彻。当年刘耘娘生下吴悦,整个坐月子期间都是她亲自照料,就发现这孩子打小就不像寻常婴孩,不哭不闹,饿了只轻轻哼唧,睡前必定要排便,夜里也从不需要人起夜照管。

且不喜被人触碰,稍有接触便哭闹或闪躲,直到一岁能开口说话,才渐渐愿意与人亲近。

吴悦在厅中侃侃而谈后便想溜之大吉,临走前不忘找补一句,振振有词道,这是在老家时,和邻家小姑娘玩市井游戏,用石子当钱,每次她都大赢!

厅堂静默片刻,吴父这才开口:“半月后便是悦儿的生辰,我打算带全家去城外玉仙观祈福。” 他此刻担心幼女聪慧过人,恐有早夭之相,感觉需要求神保佑一二。

刘耘娘亦点头称是,心想着刚好借此机会全家出门,游览郊野风光。

吴悦放了一招大的,便脚底抹油溜了。

之后,她依旧保持着规律的生活节奏,上午去学堂读书,下午在家为美食而奋斗。她已成功琢磨出奶酪的做法,给自己弄了一小袋。要知道,家中两天才能吃上一回羊肉,因杀牛触犯律法,市面上几乎见不到牛肉,这奶酪便成了她补充蛋白质、脂肪和钙质的宝贝。她时不时掰两块嚼嚼,权当给身体 “加餐”。

她的下一步计划是研究糍粑。虽说北宋已有糍糕(如南城最大的糕点店便售卖糯米粉蒸制的花糕、糖糕),但油炸糍粑却未见踪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