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北宋]我要当太后 > 第20章 第 20 章

第20章 第 20 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难啊,都难。

石介摇摇头,转身走回书房。

吴悦敏锐察觉到了石介情绪低落,她猜测庆历党争应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历史上有几大著名的党争,分别是牛李党争、庆历党争、元祐党争以及东林党争,皆深刻影响了王朝命运。

牛李党争起源于科举制对门阀制度的冲击。牛僧孺代表的科举官僚集团与李德裕为首的山东士族集团形成对立:李党重门阀世胄,牛党重科举出身;李党主张武力削藩,牛党倾向妥协安抚。这场持续四十年的党争,最终随唐王朝的衰亡而落幕。

庆历党争将在明年落下帷幕,保守派与改革派互相攻讦 "结党营私"。北宋时期的改革派与守旧派常以“变法”或“祖宗之法不可改”为旗号,实质就是权力斗争。

元祐党争是高涛涛在儿子神宗死后,起用司马光废除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从政策分歧演变为无底线倾轧。这场党争不仅导致北宋政坛分裂,更埋下靖康耻的隐患。

这些党争如同慢性毒药,不断消耗国家元气。统治集团陷入内耗漩涡,行政效率江河日下,最终将王朝推向覆亡深渊。

果不其然,次日,石介就给他们放假。

要去送因为遭保守派弹劾结党营私、欺罔专权,而被宋仁宗为缓解压力,借“宣抚”之名调离中枢的范仲淹离京。

范仲淹的外放,标志着改革派在中央话语权的削弱,也是原本历史线上,石介心死的主因。

等到他们再复课时,吴悦发现石介神色憔悴,面如死灰,仿佛生机尽失。

早在今年三月份,夏竦指使家奴模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给富弼的信,内容是改革派计划废掉仁宗另立新君,石介因此被罢免。历史上的他将会在明年,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为濮州(今山东鄄城)通判,还未上任,就病卒于家,终年四十一岁。

石介之死并未终结政敌的迫害,夏竦等人欲置改革派于死地。徐州孔直温谋反案发后,夏竦从其家中搜出石介早年书信,竟诬告死者 “诈死投辽”,称其前往契丹借兵。这一招狠毒至极,宋仁宗两次下诏欲开棺核查,幸得杜衍、吕居简等重臣担保,石介才得免掘墓之辱。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于庆历六年(1046)愤然写下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痛斥夏竦等人侮辱死者的卑劣行径。

就算在后世,法医验尸也被很多人所忌讳,更不要说在这一千年前的北宋了。儒家经典《孝经》强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认为完整保存遗体是对父母的孝、对祖先的敬。古人还普遍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且灵魂需依托遗体安息。开棺还会被认为破坏墓地 “生气”,直接影响家族运势。

因此,古代法律对开棺行为有严格限制:唐代《唐律疏议》规定 “诸发冢者,加役流”,私自开棺属重罪;宋承唐制,宣称自己是从唐朝延续的中原正统王朝,在《宋刑统》中延续此律,即便官方验尸也需遵循严格程序。即便如此,开棺仍会遭到民间舆论抵触,诸如 “断子绝孙”“死者不得安宁” 等言论广为流传。

政治斗争向来是残酷无情的,吴悦深知这一点。她未来也必将直面这般现实,因此必须让自己更加狠绝果决。

她尤为欣赏石介,这位秉持民本思想的大儒,坚定支持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石介眼中,真正的“仁义”并非固守表面的小恩小惠,诛杀贪官污吏虽看似“杀伤虽多”,实则是顺应天下百姓意愿的大仁大义。然而朝中群臣却因畏惧成为下一个被清算的对象,动辄搬出宋太祖赵匡胤“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对贪腐官员一味从轻发落,至多不过贬谪流放。

对豪强权贵的痛斥更是尖锐刺骨,他揭露这些人平日里 “贪求荣华不知收敛,聚敛财富毫无节制,饱食终日醉生梦死”,一旦国家面临危机(如抵御辽、夏入侵),便 “拖延君命躲在家中”,或是 “声称才能不足以担当大任”,讽刺之词入木三分。他甚至肯定陈胜不堪秦朝繁重徭役、愤然起兵灭秦的举动,赞其为英雄。这般直言不讳的批判,自然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神经,也为他招致了政敌的忌恨与迫害。

这样一位心怀天下、敢于直言的士人,她实在不愿见他因政治打压而心病缠身、过早凋零。政治斗争的绞杀从不手软,唯有在这波谲云诡的漩涡中磨砺出更狠绝的心智,或许才能在保全自身的同时,守护心中的道义与理想。

“先生”她起身,手捧《续齐谐记》立于正自出神的石介案前,“小女有不解之处”。

石介回过神来,望着眼前这位旁听生,对方天资聪颖且好学,此前他常为其身为女儿身不能博取功名而惋惜。此刻反观自己,身为男子,痴长到不惑之年,却毫无建树。人生无望,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吾愿为小娘子解惑”。嘶哑的嗓音传出,石介还是强打起精神,做到师者的职责。

“近日读南朝梁国吴均所撰《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后,楚人为表哀思,‘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她展卷指陈,"小女不解,屈原为何非要选择投江?"

石介微微动容,这小娘子读书之博,竟比家学渊源深厚的吕希哲犹胜三分。他抚髯沉吟:“你认为不该如此?" 转而点名吴夏,"你且说说,屈原缘何赴死?"

吴夏起身长揖:"回先生的话,此乃士大夫的气节抉择。屈原在《怀沙》中写道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他将死亡视为维护人格尊严和政治理想的最后手段。”

“不对,我认为这种个人的气节坚守毫无意义。”吴悦朗声反驳,“孔子周游列国而不馁,太史公受腐刑而著《史记》。”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易》云‘天地不交,否’,然否卦之上九终有‘倾否’之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