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秦钟到了学堂,便引出许多风流韵事。有那争风吃醋的便借机生事。宝玉身边的小厮个个无事都要搅三分,何况人家这回直冲着秦钟来。他们俩日日同进同出,好的跟一个人似的,拿捏秦钟岂不是打宝玉的脸?这日管学堂的老太爷贾代儒不在,课堂便被一群顽童闹了个底朝天。
宝玉才刚惹了一肚子气,却不好跟贾母告状,黛玉又病着。王喜凤就是现成的垃圾桶,由得他抱怨了一堆家学如何如何。王喜凤只差翻白眼。他自己立身本就不正,也不是冲着做学问去的,如今倒是觉得家学乌烟瘴气了?挑事的人虽不是贾家人,只是璜大奶奶的侄儿,可被找晦气的秦钟不也同样不姓贾?
心中万遍吐槽,脸上还要同仇敌忾。真的,就这一点都不勉强的演技,用在职场上人际关系都会变好。
这些拼后台讲关系的狗屁倒灶的琐事向来不在宝玉眼里。他不过抱怨几句,并不能替秦钟解决什么问题。学堂里闹的那么大,他身边的李贵跟学堂里老太爷的孙子贾瑞也商量好,私下赔礼道歉便了了账,万万不可惊动长辈。否则,谁都落不到好去。上至涉事的主子,下至裹乱的仆人,一人一顿好板子是免不了的。何苦呢?
晚间果然在贾母那里见到了同三春一起过来的宝钗。跟她们这群还没长开的小屁孩比,宝姐姐已是少女模样,还是老人家都会很喜欢的那种端庄稳重型,相貌生的也好。颜控贾母若不是与王夫人不对付,想必也会跟喜欢东府蓉大奶奶般欣赏这姑娘吧!
跟贾母一脉相承的颜控宝玉就很吃宝姐姐的颜,不然黛玉也不至于暗暗计较。
都说爱情是自私的,其实友情甚至亲情都是自私的。你希望你最重视的那个朋友最重视的朋友恰好也是你,你希望父母的爱只给你一个人。史湘云同样不满于贾母将曾经对她的疼爱分到黛玉身上,很难理解吗?至少,她能理解黛玉的不安。这么大点的孩子,谈爱情什么的太扯了,总归是对一种不愿意被人分薄的情感的执着。
众人陪贾母说了会儿话,问过黛玉说已经歇下,便各自散了。
贾府又多了个年轻姑娘,并没有让生活变得多么焕然一新。该上学的上学,该养病的养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程安排,也不是见天一群姑娘们聚在一起打闹玩笑。
古代人讲规矩,即便是串门,也会先打发人递个帖子报个信,问问主人家得不得空,别当了不速之客或者吃闭门羹。贾府内部走动就简单多了,住的远的,打发丫头跑一趟传个话约一约;住的近的,抬腿就到,用不着派人。
王喜凤是个不怎么爱交际的,她主动出门找人唠嗑的几率不大。荣庆堂里有能提供吃瓜现场的两位小伙伴解闷,又有宽阔的散步场地,院中各处点缀着被人打理得整整齐齐的花草。上哪能有这样的惬意?
三春跟李纨一起住在王夫人的后院,平日里也就给长辈请安时凑在一起,其余的时间不是要听夫子授课,就是课后完成课业,串门是极少的。宝钗所在的薛家住在贾家东北角的梨香院,她家里没有别的姐妹作伴,倒是每日过来走动。
王喜凤依然隶属于上学的那一拨,宝玉跟秦钟打得火热,平日忙的不见人影,也难怪黛玉有些烦恼,荣庆堂可不就剩下她?要么跟着众人去上那没甚意思的学,要么接待样样出挑人人夸赞的宝钗来串门。哪怕这姑娘人人夸,她心中却总是不由自主升起防备之心,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种心绪,不说旁人,自己都搞不懂。
贾府的人丁比史侯府庞大的多,日常人情往来也比史家多。可实际上,王喜凤在贾家参与的社交活动屈指可数。贾母似乎不太主动将家里的姑娘暴露在社交场合。
或许是长久以来贾府众人都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年贾家一门双国公得圣人看重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贾家的姑娘也不是金饽饽了。就如史家,虽说他们带史湘云出去主要是为了刷声望,可她小小年纪就在一众诰命里混了个脸熟,还有着不错的名声,这明显是双赢的结局。
王喜凤巴不得这些注定跟她没啥交集的社交活动越少越好,有类似诉求的大概还有黛玉、迎春诸人。有这盛装打扮让人打量的功夫,还不如喝喝茶看看书呢!这么一算,能淡定面对长辈们商业互夸的,也只剩探春跟宝钗二人。只是见不见客也不是她们自己说了算,全看贾母如何衡量。
王夫人作为当家主母,每月都有大大小小的应酬,只是她基本不带家中女孩儿出门做客。一来,贾母没有发话,她乐得少操一份心,根本就没考虑过提前为贾家的姑娘们布局。二来,她的元春入宫多年,顶着国公府小姐的名头却依然没捞到前程,这让她如何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哪里有心情理会旁人。
贾府的姑娘们就这么无知无觉地过着看似锦衣玉食,实则缺乏关爱的封闭生活。黛玉和王喜凤两个不属于贾家的“外人”,亦是其中低调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