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宋辞照常是最后抵达多媒体的学生,经过一次筛选,班上已经少了三个人。
宋辞忽略周围注视的目光,单手拿着书包坐到后排。
培训讲课老师并没有把试卷发下来,而是开始讲题。
宋辞时不时瞥一眼黑板,把重点简略写在笔记本。
外婆知道宋辞在准备竞赛,每晚叮嘱他早点睡,别熬太晚。
周末,宋辞正在帮外婆摘菜,家里的电话响了,外婆接起,是宋楚立,说是寄了些东西。
“有这个心没时间给孩子多打几个电话?”
外婆话语刺痛宋楚立,他无言以对,匆忙收线挂断电话。
吃完午饭,趁外婆午休,宋辞到书店把老板预留的杂志拿回来,顺便挑了几本物理练习题,他之前买的做完了。
书店里有阅读区,宋辞没有急着回家,他走到角落里翻阅杂志。
文科需要多阅读积累,乔木挑了几本课外书离开,两人一个在角落,一个在货架区,谁也没注意到对方。
外婆终究还是不忍心,把宋楚立寄的东西拿回家,让宋辞自己拆。
里面除了一大堆衣物零食外,还有一些杂志书籍。
宋辞看着手里拿着与纸箱里一样的杂志,他默默地把纸箱封好,塞进床底。
每隔一周,培训老师都会测试筛人,教室里的同学渐渐减少,宋辞仍就坐在角落,上课他只抓重点听,其余时间都在自己练习解题。
突然教室的门被打开,巨大的动静打断了老师的上课,一位同学气势汹汹走进来。
“同学,我们在上课。”
培训老师尽量保持平稳的语气。
“凭什么宋辞能一直待在这,他物理排名明明连前二十都没有。”
“他是不是有什么背景,毕竟每次的试卷你们从来没发下来过,谁知道背后有没有什么猫腻。”
这位同学之前也是参加培训的人员之一,物理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十,上周考试却被筛除出去,越想他越生气,这才有了今天的质问。
培训老师的怒气同样达到顶峰,秉持着师德,他忍住脾气:“你进来坐,你们等我片刻。”
前句话是对闹事的同学说,后句话则是对教室里的所有同学说。
周围的讨论声此起彼伏,话题中心的人物宋辞却泰然处之,甚至眼皮都没抬一下,专心于眼前的题目。
培训老师很快回来,手里拿着从第一次到现在的所有的考察试卷。
“之所以没给你们,是怕你们互相比较,考察的试卷难度一次比一次大,只要还留在这间教室,就说明你们一直在进步,专心眼前学习。”
“我知道你们都觉得宋辞单科排名没有你们靠前,但人家转学前在京城参加过且得奖的竞赛可能比你们在坐的大部分人都多。”
这句话掀起了不少波澜,同学们拿到自己手里的试卷,翻阅查看错的题目。
宋辞的试卷没有发下去,在培训老师手里攥着。
“宋辞的试卷你们互相传阅着看,看看人家的解题思路对比一下自己的,插一句,这几次考试宋辞的分数一直位于第一。”
言外之意,人家有的是实力,只是之前一直低调。
来闹事的同学看着他跟宋辞试卷的对比,脸上一阵红,灰溜溜的离开。
不知道谁把这件事传出去,大家对于宋辞的好奇除了是个隐藏物理大神还有来自他从京城转来。
“老宋,你之前怎么没跟我提过。”于明眼神有点黯淡。
“什么?”宋辞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你家是不是很有钱?”
“于明,你是我来这交的第一个朋友,也是现在为止唯一的兄弟。”
宋辞明白那种自卑感,他不希望于明在自己面前有这种感觉。
于明一下子想通了,他们的友情纯粹,跟家世背景毫无关系。
“周末到家里吃饭吧,家里就外婆一个人,很好相处。”宋辞在给于明减轻心理负担。
“好。”
这件事同样传到了乔木的耳朵,她只知道学校里有一位从京城转来的物理特好的人,但具体是谁她并不清楚,随即也很快忘却。
宋辞提前同外婆说周末会带同学回家吃饭,一起在家住两天。
外婆对于宋辞能主动带同学回家甚是感到高兴,她一直都担心父母离婚会对宋辞造成影响,从而封闭自己。
周五放学,于明先去了趟宿舍,把要拿的东西用书包装上,其实宋辞让他什么都不用带,洗漱用品家里都有,衣服可以穿他的。
于明没听,还是把洗漱用品装上。
两人坐上公交,于明紧张的心一直跳动。
“真的不用买点水果?”
“不用,当自己家就好。”
宋辞邀请于明来家里玩,并不想给他带来负担。
虽然于明一路都在做心理建设,但真正看到宋辞家时,他没忍住吸一口气。
宋辞家在江都城区,这一片的人家非富即贵,据说这的房子是当年有过重大贡献按名额分下来的,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
“你住这,平常上学坐公交?”
于明惊讶的嘴巴都能塞下一颗鸡蛋。
“想象力不要太丰富。”宋辞推门,让人进去。
外婆早已拄着拐杖在客厅等着,见两人一同进来连忙走过去迎接,脸泛笑意,慈祥的说:“来了,到家里别客气。”
外婆的好相处让于明渐渐放松,桌上摆满了菜肴,桌上宋辞的话不多,都是外婆问于明一些学校的事情。
“以后每周都来家里坐坐,陪陪外婆。”
于明震惊,他不好回答,把目光转向宋辞。
宋辞明白,外婆怕他太孤单,想为了他维持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