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目标和自由的萧谓再不像之前那样忙着赚钱玩乐,一心扑在备考上。接下来的日子大家可以参考备战高考,宋朝的科考还不像明清那样变态,主要考试内容是诗赋,经义,论,策,其中经义是萧谓的薄弱科,论策则次之,至于诗赋完全放弃,准备当文抄公。好在还没到王安石变法时专重经义论策,轻诗赋的时代,而且现如今清流当道,坐而论道不通实务居多,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准备,殿试时候才会问一些治国策略之类,也是点到为止。作为一名现代经过大小无数考试洗礼的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萧谓靠着强大的树形思维图,短时间将考试范围内的书籍梳理一遍,概括分类,逐一注释,然后结合历年科考考题划定考试范围,然后就是各种请教专业人才,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记忆宫殿法背诵。好在原主也是下过苦功夫的,在这基础上查缺补漏,再加上现代应试技巧,总算不是毫无头绪。
在顾千帆忙公务时萧谓就去书院请教大儒,渐渐地,书院夫子都知道有一个学习疯魔的生员,每天不问20多个问题不会出书院。经义破题每天一题,文笔由稚嫩变得有板有眼,夫子也从一开始的不屑一顾到老坏安慰;同窗也从鄙视看低逐渐默默接受,并且多数人感到压力,读书都比平时正经了些。便宜老爹也没放过,考试内容离不开时事,总结了近期朝廷的大事,做了基本功课,如果出了类似的题该从那个方面入手,有了内阁老爹的先天优势,就不能犯低级错误,这也是坐而论道远不如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别说,站的高的确眼界不一样,有些原来认为官府不作为的事情实际上是操作上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并非全是老百姓认为的尸位素餐,只能说思想的局限性,简单来说就是小事牵扯大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工作意识不强,而是水平能力不够造成的结果,如果一味蛮干看上去很爽,可能结果并不是你想要的,这方面对于父母早亡,本人又一直在象牙塔里的萧谓同学确实是短板,不,原来大概压根就没这块板,所以说死读书要不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