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出宫建府的阿哥们查下来,就九、十两位阿哥府的问题是轻,胤誐是因为他有个好儿子,好福晋,而九阿哥,他那是属貔貅的,账本上的事情,别想瞒得过他的那双利眼。
胤禟:在账本上,没有一文钱的错误能瞒过爷的眼睛。
只是……
经此一事,内务府问题彻底解决了嘛,遗憾的说,并没有。
难道说几十两银子的鸡蛋是一朝形成的吗?
自然是有预兆的,如今的鸡蛋鸡七已经是二两银子一个了。
你说弘暄不知道吗?
当然知道,可是这是惯例。
水至清则无鱼,内务府一众臣子也不容易。就如官员借贷一样,皇帝难不成不知道其中的弊端吗?也跟官员的火耗一样,这种类似成例的潜规则,不过是皇帝对旗下心腹的犒赏。
就像江南曹家一样,江宁织造也好,苏州织造也好,谁不知道那是个肥差。
但为什么这事儿最终落了曹家头上?
曹家是皇帝心腹是其一,对曹家接驾的补偿是其二,曹家几乎可以算得上奉旨贪污。就像内务府一事,兹事体大,若不是王伯闹出来,像是鸡蛋这种问题根本不算什么。
毕竟,皇帝想不到,他的后代何不食肉糜到了连实际的鸡蛋价格都不清楚。
外面虽然风风雨雨,但和他们这些上书房读书的阿哥其实关系不大。
直到弘时和弘历的哈哈珠子众目睽睽之下被拖走流放,顿时惶恐的氛围笼罩在上书房的一众包衣头上。谁叫阿哥爷们的哈哈珠子多少包衣出身,这件事对他们影响更大一些。
四伯眼里也真是容不得一点沙子,也不知道是这哈哈珠子一家有多太过分,以至于四伯一点儿情面也留不得。尽管和四伯合不太来,但不得不说四伯做事真可以算得上铁面无私了,这是他其他叔伯难以做到的。
说实话,他们这些阿哥爷身边的哈哈珠子家里多多少少是有些问题的,但……怎么说呢,奴才也是阿哥爷们的脸面,不过分的,他们乃至府上都愿意护一护。
都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古代比现代尤甚。
上书房中,面对一众哈哈珠子的惶恐,叔叔兄弟们的议论,弘暄也不知道他推这么一手做得到底对不对。
被抓的包衣们当然有罪,但更有罪的是这不平等的世界,是这漏洞百出的制度。
有时候,弘暄真怕他完全被这吃人的世道同化,有时候他又恨自己被同化的不够彻底。
他的心终究不够冷,哪怕他知道闹大是对得,对着那群因贪腐受到牵连的家眷他依旧于心不忍。
作为这一切的推手,他终究做不到内心无咎,他怜悯周遭所有不平之人。却也明白做事终归要有取舍,这不是他造成的,是这个吃人的社会造成的。
尽管弘暄已然决定要出海,但穿越一遭,在不影响自己的前提下,在他能力范围内,就和《尼布楚条约》一样,他终究要做些什么。
对于那群骗子,内务府官员:这群骗子,简直无法无天,竟然还敢带累咱们内务府,必须大刑伺候。
在此事上,汉人官员也很好玩。
明知道内务府及一众官员此刻恨不得当胤禔含怒杀人这事就这么悄无声音的过去,他们偏偏不如愿。弹劾胤禔的折子,那是如雪花一般涌上皇帝按头,皇帝看一次,气一次。汉官们没少被内务府刁难,现在可算是被他们逮着机会报复了。
皇帝气的是胤禔吗?
自家孩子被欺负了,胤禔要是没点血气康熙才会生气,胤禔是冲动了点儿,但完全事出有因,皇帝要生气也是生内务府,生奴才的气。每看一封折子,对内务府的怒火就更大一分。
随着各王爷贝勒查抄出来的财产数额一日多过一日,皇帝的怒火那是一日高过一日。
内务府是经不起查的,越查皇帝的怒火越大。
二两银子的鸡蛋是吧?无故报废的茶盏是吧?皇帝也只得享用次一等的东西是吧?对主子捧高踩低的区别对待是吧......
这群奴才,简直倒反天罡。
这一个月乾清宫报废的茶盏,比过去几年报废的茶盏还要多。可以说,这段时间包衣家族人人惶恐,生怕忽然这账就查到自己家头上了。
但法不责众,真要全处理了,京城就该第一时间内乱了。弘暄期待的全面改革终究没有推行,只不过是上演了一出一家落马,又一家上位的戏码。
此次警告,足够包衣们安安分分数十年了。
皇帝很满意,发了一笔横财的阿哥爷们也很满意,只有推动了一切的弘暄并不满意。
这大清,果然难以拯救。
他失落的同时,也暗暗庆幸,幸好他要出海,否则面对这样对大清,那真是一言难尽。不过,好在,未来需要竭心费力的那个人不是他自己,他只要护好他们一家人,留下革命的火种,大清的未来与他无关。
最终因内务府犯事官员众多,处理不了所有奴才,只诛了首恶。自然,典型也是要立的,杀头的,流放地,狠狠震慑了贪婪的包衣们。
康熙五十六年,就在浩浩荡荡的内务府改革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