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一些重大抉择时,萧让有时会表现出优柔寡断的一面。在是否跟随梁山接受招安的问题上,他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他渴望能够为国家效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招安后梁山兄弟会受到朝廷的迫害。他在这个问题上反复思考,犹豫不决,直到最后才下定决心。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在一些事情上的决策。
五、主要事迹
(一)伪造书信救宋江
宋江因在浔阳楼题反诗被黄文炳陷害,打入死牢,即将被斩首。吴用等人得知后,决定设法营救宋江。他们想到了伪造蔡京的书信,让蔡九知府将宋江押解到东京,然后在途中劫囚车。这个伪造书信的重任便落到了萧让的身上。
萧让凭借着自己高超的书法技艺,模仿蔡京的笔迹,精心书写了一封书信。他仔细研究蔡京的书法风格和用笔习惯,每一个笔画都力求与蔡京的真迹一模一样。同时,金大坚负责刻制蔡京的印章。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将伪造的书信送到了蔡九知府手中。
然而,黄文炳是个十分狡猾的人,他对书信产生了怀疑。他发现书信中的一些细节与蔡京平时的习惯不符,尤其是印章的问题。萧让得知此事后,虽然心中十分紧张,但他迅速冷静下来,想出了应对之策。他解释说,这封信是蔡京匆忙之中所写,所以有些地方与平时不同,而印章则是因为蔡京新换了印章,所以与之前的有所差异。经过他的一番解释,蔡九知府和黄文炳暂时打消了疑虑,宋江也因此暂时逃过一劫。虽然最终这个计划还是因为一些意外而败露,但萧让在伪造书信过程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他在危机时刻的冷静应对,都给梁山兄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梁山聚义展才华
萧让上了梁山之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为梁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负责掌管梁山的文案工作,处理各种往来书信和公文。他的书法和文学才华使得梁山的文书工作变得井井有条,无论是发布命令、招募人才还是与其他势力进行沟通,他所书写的文书都条理清晰、言辞恰当,展现了梁山的良好形象。
在梁山的聚义过程中,萧让也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活动。他为梁山撰写了许多宣传口号和檄文,以“替天行道”为核心,宣扬梁山的正义之举,吸引了更多的英雄豪杰前来投奔。他的文字极具感染力,让许多人对梁山的事业充满了向往。同时,他还参与了梁山的文化建设,与其他文人雅士一起,在梁山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他常常与吴用等人讨论梁山的发展战略,从文化和舆论的角度为梁山出谋划策,成为了宋江的得力助手之一。
(三)招安前后的挣扎
随着梁山势力的不断壮大,朝廷对梁山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朝廷开始意识到梁山的威胁,于是采取了招安的策略。宋江一心渴望招安,认为这是梁山兄弟的出路,能够为国家效力,光宗耀祖。萧让起初对招安一事持谨慎态度,他深知朝廷的腐败和奸臣的险恶,担心招安后梁山兄弟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然而,在宋江的坚持下,以及梁山内部大多数兄弟的支持下,萧让最终还是选择了跟随宋江接受招安。在招安的过程中,萧让利用自己的才华,协助宋江与朝廷进行谈判和沟通。他起草了许多关于招安的文书和协议,力求为梁山兄弟争取到更好的条件。然而,事情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顺利。招安后,梁山兄弟被朝廷派去征讨方腊等起义军,许多兄弟在战斗中牺牲。萧让看着昔日的兄弟一个个倒下,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他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怀疑招安是否真的是正确的道路。但此时,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他只能继续跟随宋江,完成剩下的使命。
(四)入朝为官的经历
梁山平定方腊后,萧让因出色的才华被蔡京留在了东京,在蔡太师府中做了门馆先生。在太师府中,他虽然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但却始终无法忘记梁山的兄弟和那段充满激情的岁月。他身处官场的漩涡中心,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中对官场的厌恶也越来越深。
然而,他又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在太师府中周旋。他利用自己的书法和文学才华,为蔡京书写各种文书和应酬之作。虽然他表面上对蔡京毕恭毕敬,但内心却对蔡京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他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回忆起梁山的日子,思念那些已经逝去的兄弟。在太师府中,他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他们一起探讨诗词书法,有时也会对朝廷的局势发表一些看法。这些人成为了他在官场中为数不多的慰藉。尽管他在太师府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待遇,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渴望着能够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那个自由自在的梁山。
六、人物结局
萧让最终在蔡太师府中度过了余生。虽然他没有像许多梁山兄弟那样战死沙场,但他的内心却始终充满了痛苦和遗憾。他虽然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声名远扬,但他却觉得自己的一生都在为他人而活,没有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在太师府中,他时常想起梁山的兄弟和那段充满热血的岁月。他为那些牺牲的兄弟感到悲痛,也为自己当初选择招安而感到愧疚。他曾试图在官场中保持自己的清白和正直,但在那个腐败的朝廷中,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他只能在书法和诗词中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笔墨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随着时间的推移,萧让的身体逐渐衰弱,但他对书法的热爱却丝毫未减。他依然每天坚持练字,不断钻研书法艺术。他的书法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成为了当时书法界的珍品。然而,他却对这些荣誉看得很淡,在他心中,真正珍贵的是那些与梁山兄弟一起度过的日子。
最终,萧让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在太师府的书房中安然离世。他的离去,带走了一段传奇的故事,也让人们对那个动荡的时代和梁山英雄们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的书法作品和他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