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魏政权内部,申耽也并不完全忠诚于曹魏。他一方面接受曹魏的官职和赏赐,另一方面又暗中观察着局势的变化,寻找着新的机会。这种狡黠多变的性格,让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得以生存,但也让他失去了许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四)野心勃勃
申耽虽然出身于地方豪族,但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在当地称霸一方。他有着更大的野心,渴望在乱世中建立一番功业,成为一方诸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背叛自己的盟友和主公。
在投靠刘备后,申耽虽然表面上对刘备忠心耿耿,但他内心深处却一直在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当孟达投降曹魏后,申耽认为这是一个实现自己野心的好机会,于是便毫不犹豫地跟随孟达一同背叛了蜀汉,试图在曹魏政权中谋取更高的地位和权力。
五、主要事迹
(一)割据上庸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豪强纷纷崛起,形成了众多割据势力。申耽凭借着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自己的军事才能,在动荡的局势中逐渐崛起,成为上庸地区的实际统治者。
申耽率领着家族武装力量,占据了上庸的险要关隘,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据点。他积极招募士兵,扩充军队规模,同时加强对当地百姓的控制,征收赋税,储备粮草,为长期的割据统治奠定了基础。
在割据上庸期间,申耽不仅要应对周边其他势力的威胁,还要处理与当地少数民族部落的关系。他采取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与一些少数民族部落进行联姻,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外敌;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听从号令的部落,则采取武力镇压的手段,维护自己在当地的统治地位。
例如,在与当地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时,申耽亲自率领军队前往征讨。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军事才能,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申耽成功地击败了这个少数民族部落,使其不得不向他臣服。
(二)归降刘备
刘备在夺取益州后,势力逐渐壮大,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荆州和汉中地区。上庸作为连接荆州和汉中的重要战略要地,自然成为了刘备争夺的目标。
刘备派遣刘封、孟达等人率军攻打上庸。申耽深知自己的实力难以与刘备的大军抗衡,经过一番权衡利弊,他决定归降刘备。申耽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和家族成员,出城迎接刘封和孟达,并献上了上庸等地。
刘备对申耽的归降表示欢迎,为了安抚申耽,他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兼任上庸太守,继续让他镇守上庸。申耽在归降刘备后,表面上对刘备忠心耿耿,积极协助刘封、孟达等人守卫上庸。然而,他内心深处却一直在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实现自己的野心。
(三)背叛蜀汉
关羽在发动襄樊之战时,曾多次向刘封、孟达等人求救,希望他们能够出兵相助。然而,刘封、孟达却以上庸新定,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绝了关羽的请求。最终,关羽兵败被杀,荆州落入东吴之手。
关羽的死让刘备极为愤怒,他对刘封、孟达等人的行为十分不满。孟达担心刘备会追究自己的责任,于是便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降了曹魏。申耽在孟达投降曹魏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深知自己与孟达关系密切,刘备很可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满。为了自保,申耽也跟随孟达一同背叛了蜀汉,投降了曹魏。
申耽投降曹魏后,为了讨好曹魏政权,不仅献上了上庸等地,还积极协助曹魏军队对抗蜀汉。他向曹魏将领详细地介绍了上庸地区的地形地貌和蜀汉军队的部署情况,为曹魏军队攻打蜀汉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在曹魏军队攻打上庸时,申耽还亲自率领自己的部队,为曹魏军队充当先锋,与蜀汉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四)曹魏任职
申耽投降曹魏后,受到了曹魏政权的重视。曹丕任命申耽为怀集将军,封员乡侯,将他调入朝中任职。在曹魏政权内部,申耽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官职和赏赐,但他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信任和重用。
申耽深知自己在曹魏政权中的地位并不稳固,于是他一方面努力讨好曹魏的权贵,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另一方面,他又暗中观察着局势的变化,寻找着新的机会。在曹魏任职期间,申耽并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政绩,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在曹魏政权中生存和发展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申耽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曹魏政权中已经没有了上升的空间。他开始怀念自己在蜀汉时期的生活,也对自己当初背叛蜀汉的行为感到后悔。然而,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他只能在曹魏政权中默默地度过自己的余生。
六、人物结局
申耽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在曹魏政权内部,他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信任和重用,最终在郁郁寡欢中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申耽死后,他的家族也逐渐走向了衰落。由于他的背叛行为,申氏家族在蜀汉和曹魏两地都失去了声誉和影响力。曾经在乱世中辉煌一时的申氏家族,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销声匿迹,只留下了一些关于申耽的传说和故事,供后人评说。
申耽的一生,是在乱世中挣扎和沉浮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然而,他的重利轻义、狡黠多变和野心勃勃的性格,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好的名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乱世之中,忠诚和道义是何等的重要,一个人如果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抛弃了忠诚和道义,最终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