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人物全传
一、人物背景
孟达,字子度(《三国演义》中为子庆) ,出生于东汉末年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彼时,汉室衰微,自桓灵二帝以来,朝政被宦官与外戚交替把持,政治腐败不堪。地方上,豪强并起,土地兼并严重,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黄巾起义的爆发,如同一把火点燃了这乱世的干柴,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但却进一步削弱了东汉朝廷的统治力量,各地诸侯纷纷借镇压起义之名,扩充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众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
孟达出身于扶风郡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扶风在当时是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地区,当地士族多注重子弟的教育培养,孟达自幼便受到了一定的文化熏陶,熟读经史子集,知晓天下大势,这为他日后在政治舞台上的活动奠定了基础。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仅仅有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依靠武力来谋求生存与发展。孟达虽非武将出身,但他深知乱世之中,掌握军事力量的重要性,故而也学习了一些军事谋略与武艺,逐渐成长为一个既有文化素养又具备一定军事才能的人物。
在孟达年轻的时候,他结识了法正,两人志同道合,结为好友。法正同样出身于扶风士族,他性格聪慧,善于权谋,对当时的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孟达与法正的交往,不仅加深了他对天下局势的认识,也为他日后的人生轨迹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他们二人都渴望在这乱世之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一同离开了家乡,踏上了寻求明主的道路。
当时,益州牧刘璋听闻孟达与法正的才名,便派人将他们二人招募到益州。刘璋为人暗弱,虽据有益州这一富饶之地,但却难以驾驭手下的众多势力,益州内部矛盾重重。孟达与法正来到益州后,起初并未得到刘璋的重用,他们心中的抱负难以施展,这让他们对刘璋渐渐感到失望。而此时,天下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占据荆州,实力逐渐壮大,并开始图谋益州。孟达与法正看到了刘备的雄才大略,认为他是能够成就大业的明主,于是决定背叛刘璋,暗中与刘备勾结,为刘备入蜀提供内应。
二、外貌形象
书中对孟达的外貌形象描写并不多,但从一些侧面描写中,我们也能大致勾勒出他的形象。孟达作为一个士族子弟,平日里注重仪表,穿着得体。他身形修长,举止文雅,举手投足间都透露出一股文人的气质。他面容清秀,眼神中透着一股灵动与聪慧,给人一种精明能干的感觉。
在穿着方面,孟达通常身着一袭长袍,头戴纶巾,腰束玉带,尽显儒雅之风。他的长袍多为素色,以黑色、蓝色为主,质地精良,上面绣有简单而精致的花纹,彰显出他的身份与品味。纶巾系在头上,整齐而利落,增添了几分潇洒之气。玉带则是用上等的玉石和皮革制成,雕刻精美,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更显示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当孟达参与军事活动时,他会换上轻便的铠甲。铠甲由精铁打造,表面经过打磨,光滑发亮,甲片之间用坚韧的皮革连接,既保证了防护性能,又不影响行动的灵活性。他头戴铁盔,盔上装饰着一根红色的缨穗,在战场上随风飘动,显得格外醒目。他手持一把长剑,剑身锋利,剑鞘上镶嵌着宝石,剑柄则缠绕着金丝,握在手中,尽显威武之气。
孟达骑乘的战马是一匹矫健的黑马,这匹马体型高大,四肢粗壮,奔跑起来速度极快,耐力也很强。马身上披着黑色的马铠,马铠上装饰着银色的花纹,与孟达的铠甲相互映衬,显得格外威风。这匹马与孟达配合默契,在战场上,它能够听从孟达的指挥,灵活地穿梭于敌阵之中,为孟达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智谋与策略
孟达虽然在武艺方面并非顶尖,但他的智谋与策略却不容小觑。在那个乱世之中,智谋往往比武力更加重要,孟达深知这一点,因此他在处理各种事务时,总是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制定出合理的策略。
在刘备入蜀的过程中,孟达与法正作为内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先是向刘备详细地介绍了益州的地理形势、兵力部署以及刘璋的性格特点等情况,为刘备制定入蜀计划提供了重要的情报。在刘备与刘璋的关系破裂后,孟达率领自己的部队积极响应刘备,协助刘备攻打刘璋的城池。他善于运用谋略,常常能够出其不意地击败刘璋的军队,为刘备顺利夺取益州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驻守上庸期间,孟达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智谋。上庸地处蜀、魏、吴三国交界之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孟达深知自己的处境艰难,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他一方面加强上庸的城防建设,修筑城墙,挖掘护城河,储备粮草,招募士兵,提高上庸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他积极与周边的势力进行外交周旋,试图在三国之间保持平衡,避免自己成为各方攻击的目标。
在与曹魏的交往中,孟达表现出了极高的智谋。他深知曹魏势力强大,如果与曹魏为敌,上庸将难以抵挡曹魏的进攻。因此,他在与曹魏保持一定联系的同时,又巧妙地保持着距离,不轻易向曹魏投降。他利用曹魏与蜀汉之间的矛盾,在两者之间寻求利益最大化。当关羽北伐襄樊时,孟达拒绝了刘封出兵救援关羽的请求,他认为此时出兵救援关羽,不仅对上庸的安全不利,而且可能会引发曹魏和东吴的联合攻击。他的这一决策虽然遭到了刘备和刘封的不满,但从当时的局势来看,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孟达在政治上也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准确地判断天下大势,及时调整自己的立场。当他看到蜀汉在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已经难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时,他便开始萌生了背叛蜀汉、投靠曹魏的想法。他深知曹魏此时正积极招揽人才,扩充势力,自己如果投靠曹魏,不仅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地位,还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于是,他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背叛蜀汉,投降曹魏。
四、性格特点
(一)反复无常
孟达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反复无常。他一生多次背叛自己的主公,从刘璋到刘备,再到曹丕,最后又试图回归蜀汉,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好的名声。他背叛刘璋,是因为觉得刘璋暗弱,难以成就大业,为了自己的前途,他选择了投靠刘备。然而,在刘备麾下,他又因为与刘封的矛盾以及对蜀汉未来发展的担忧,最终背叛了刘备,投降了曹魏。在曹魏时期,他又因为受到曹丕的宠信而逐渐变得骄纵,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当曹丕去世后,他担心自己会受到排挤,于是又想再次背叛曹魏,回归蜀汉。孟达的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不仅让他失去了他人的信任,也为他自己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二)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