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濒临死亡时,大脑会快速回顾自己的一生,也就是所谓的回马灯。
所以面前的「太宰治」,真的是他吗?
穿着和服的幼驯染啊……
上次看见「太宰治」穿和服,是很多很多年前了……确切来说,丹羽静彦也只见过津岛修治穿和服。
作为老派贵族,津岛家规矩繁多,回到族中必须换上和服也是其中之一。而津岛修治最讨厌的就是这些麻烦的规矩,宽松的礼制和服束缚着他,他无时无刻都想逃离这个令他窒息的地方。
坐上去往横滨的火车前,他借了丹羽静彦的衣服换上,一把火烧了自己的房间。
津岛修治是个很没有安全感的小孩。
仿佛离开津岛家已经花光了他所有的勇气,目睹那场大火后,他开始整晚整晚地做噩梦。
津岛修治是个很敏感的小孩。
他害怕幼驯染抛弃他,就算是夜半惊醒,他也不会吵醒和他睡在一起的幼驯染。
并不是没有独自生活的能力——津岛修治并不是笨蛋,恰恰相反、他聪明极了,丹羽次郎甚至能在他身上看到了江户川乱步的影子。
他只是……太孤独了。
太过聪明的大脑令他一眼就可以看穿某个人,待在「笨蛋」的身边反而让他更自在。
丹羽静彦是他的「笨蛋」、唯一的幼驯染、仅有的朋友。
人需要朋友——快乐需要分享,悲伤需要分担,愤怒需要分摊,孤独需要陪伴。
年幼的丹羽静彦花了很久才教会津岛修治什么是同伴。
丹羽次郎把丹羽静彦交给江户川乱步抚养时,武装侦探社还处于筹备阶段。侦探社成立初期并没有太多的资金支持,丹羽次郎把丹羽静彦送来时付了一大笔「抚养金」,恰巧解了侦探社的燃眉之急。
不过,在安置好丹羽静彦后,丹羽次郎失踪了,似乎是对江户川乱步卓越的观察能力早有防备,连大名鼎鼎的名侦探也没找到他的行踪。只留下一封语焉不详的信件,口吻严厉地表明自己不想被找到。
江户川乱步从这封信中看出什么暂且不论,只是「不想被找到」和「不能被找到」是两种态度,最终江户川乱步决定尊重丹羽次郎的选择。
于是,六岁的丹羽静彦带着幼驯染在福泽宅住下了。
怕麻烦到兄长,丹羽静彦在江户川乱步捉摸不定的笑容下主动表明自己可以和幼驯染住到一起。
彼时社员只有福泽谕吉、江户川乱步、与谢野晶子三人,勉强算社员的丹羽静彦和津岛修治,五个人热热闹闹地住在一起。
与谢野晶子作为女孩子拥有自己的房间,福泽谕吉住在主卧,江户川乱步睡次卧,只剩下一间客卧,总不能把福泽谕吉的书房腾开吧!
丹羽静彦很有眼力见地抱住津岛修治,撒了个小小的谎。
“我想和修治酱一起睡——可以的吗?”他边说边拉过幼驯染冰凉的手,在他手心敲打密语——「一切都交给我吧。」
虽然很小就听丹羽次郎说自己有位在东京念书的兄长,但丹羽静彦认为自己是个拖油瓶——小病不断的身体需要精心照料,兄长在兼顾侦探社的同时还要去学校上课,更别说他这个拖油瓶还带成双结对的。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丹羽静彦不想太过麻烦兄长,但他年纪太小,能做到的就只有和幼驯染抱团取暖,互相照顾好对方,不给江户川乱步添麻烦。
说到底、还是他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兄长没有放下戒心。
日本黑.道合法,作为租界,横滨只会更加混乱。带着津岛修治从车站过来丹羽静彦就已经亲眼目睹了数起抢劫、枪击案,其中不乏兄弟反目、友人背叛、夫妻成仇。
他不知道丹羽次郎为了让他们顺利留在侦探社做了什么,为了保护因为他离开津岛家的幼驯染,他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江户川乱步看出他乖巧表情下的戒备,但他什么都没说,冷着一张脸走了,反而是看着有点腼腆害羞的与谢野晶子率先表露出善意。
“静彦君——这么称呼你可以吗?”少女弯下腰,左耳上的金色蝴蝶蹁跹欲飞,有头发垂下来扫上她的脸颊,她不在意地别到耳后,微笑道:“静彦君和乱步先生长得很像呢!”
与谢野晶子比丹羽静彦大六岁,自然也比他高很多,此时为了迁就丹羽静彦的身高,她干脆蹲下来,和丹羽静彦平视,无疑赢得了两个小孩子的好感。
“大姐姐叫我静彦吧,和兄长长得像……”丹羽静彦并不擅长应对女性,不自在地摸了下耳垂,“毕竟是血脉相连的家人,舅舅也说我和兄长、母亲长得很像——对了,大姐姐有见过我的母亲吗?”
丹羽静彦原本有些忐忑不安,提起江户川菊,忐忑都变成了勇敢。
丹羽次郎并没有给他细说江户川乱步幼时的遭遇,面对眼前这位江户川乱步的家人,他理所当然地认为与谢野晶子认识江户川菊。
虽然没办法再见到给予自己名讳的生母,但在旁人口中听听对自己母亲的了解,也是非常幸福的!
「躲」在丹羽静彦身后的津岛修治明显看到少女的表情僵硬了一瞬。像是意识到什么,迅速恢复如常,轻轻揉了揉丹羽静彦的脑袋。
“菊夫人是一位很出色的女性,虽然只是家庭主妇,但她的侦察能力并不逊色于被称为「千里眼」繁男警官哦!”说到这里,那双玫红色的眼睛放空,像是陷入了回忆,“菊夫人的厨艺很好,说起来乱步先生很喜欢吃年糕小豆汤,不过社长管控了乱步先生的糖分摄入。”
与谢野晶子露出一个不好意思的笑容,“只是那都是我小时候的事了,更多的我不太记得……对不起。”
丹羽静彦露出大大的笑容,他拉住与谢野晶子的手,用自己的双手包住少女揉他脑袋的右手,“为什么要道歉呢?大姐姐又没有做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