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中所画的山脉的发展变化发生了转折,随着山脉的层次变化,画中的树木、土坡、房屋和江中泛起的小舟更有一种层峦环抱、山野人家的萧瑟感。
由第二部分至第三部分也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变化最丰富,近处的松柏微微摆动至右,遥相呼应远处的大山,承先启后,路转峰回。略用皴染的坡与平静的江面,又向后延伸,画面由密变舒,疏离秀丽,又用浓墨细笔勾勒出画中水波、丝草,阔水细沙,风景灵动。水是从哪里来,是从天空的云出来的,唐诗里面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果戊土人跟着画面走,就会来到富春江上水的穷绝之处就是它的水口。
第四部分,全篇画作笔墨最少,没有皴染,只有山,只有水,还原了自然的本真,构图上跨越第五部分,一片水沙,一段最长的留白,如同一年四季,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画中点点枯苔小树土坡,河岸边的小桥连接着第五部分。
《富春山居图》这六个部分也像极了春夏秋冬,从前三部分的繁华葱荣、大气磅礴,到第四部分如同时间中的秋冬,静观万物,繁华落尽,肃静苍茫。第五部分至第六部分中宽远的白沙,留白处两艘小船并行江中,船上渔夫也只是点景,微小的身影,渺小的生命,在整片的留白中,一如一颗尘埃。远处一片远山,笔的线描,墨的拖带,交织在一起,一直延续在后面的大段留白中。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留给观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在《富春山居图》中,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戊土人可以深入自然,细心观察自然界在风、雾、雨、雪、空气和阳光下的变化,捕捉四季不同的景色,探究深山幽壑古木泉流的灵性。在这里山水有着很强的生机和活力,将淡泊宁和的情感与山水的气韵合一,达到了自然浑成的至美境域。
南朱在设计这幅画卷时,不禁被画者墨简远逸迈,苍劲高旷,气势雄秀的风格所折服。觉得自己“心脾俱畅”,“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这幅伟大的作品的确让南朱有咫尺千里、叹为观止的感觉。
《富春山居图》让戍土人一次次感受到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阳明无洞壑,深厚去峰峦;”
“青云直上九霄天,峭壁凌虚万丈渊;”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青山横北郭。过崎岖盘道,登巍峨峰巅。”
设计完成后,南朱将古音乐《高山流水》这首千古绝唱回荡在在《富春山居图》中。
一曲《高山流水》回到千年之前的那个山谷,来一场与山水的对晤。山高任水流,水流任山高;山高水更流,水流山更高。高山弹流水,流水奏高山。高山流水一起弹奏出人间绝唱,山水之间,琴韵之中,孤舟单骑,领略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