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岁安抛出橄榄枝,龙福方面也是很乐意的。
首先,当时的岁岁安宁正是行业新秀,短短数载就有了“领头羊”的趋势,实力自然是有的,拿出去也是块响当当的招牌。
其次,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龙翔天嗅觉再敏锐,依旧是老眼光,统共就那一瓶底儿网络安全知识,还是龙城网安宣传时候学的。
其他的不知道,网络诈骗的案例可是听过许多,岁岁安宁也在龙城,从“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角度出发,选他正合适。
第三个原因比较搞笑——“上杆子不是买卖”,做生意如同谈恋爱,谁先主动,谁就输了。
既然是许岁安主动,龙翔天便可以拿乔儿,说自己不缺合作伙伴,拿出一堆苛刻条件让岁岁安宁咽下去,合作意向虽然达成,但明显不平等。
几乎要赔本儿赚吆喝,许岁安还是答应了,谈及原因,他说是情怀:“当时脑子也有点热,不想让外国的T公司一家独大,占领我们的市场,更不希望我们技不如人。”
后来这合作到底没能达成。许岁安坦言,这是岁岁安宁的决定。
提出合作的是许岁安,要求终止的也是他,龙福让他涮了。
许岁安却很无奈:“说出来就像马后炮,但我不得不说,在对龙福的全面考察之后,我就知道,这车要么造不出来,造出来也早晚要出问题。”
这不是像马后炮,这就是马后炮。
但事实上,许岁安看出问题所在,当时就跟龙翔天提出来了:“生产模式有问题。”
从A国采购电池,从B国采购变速器,从C国采购发动机,从D国采购外壳……很多车企都这么做。
龙福的优势在于电池,也正是因为此,他们才有了做电动汽车的底气。
乍一听东拼西凑,但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种模式却是在行业发展中摸索、改进而来的。
福特最初产车的时候,基本可以说是自给自足,随着行业发展,外部供应商进入,制造商开始依赖全球市场,发展至今。
龙福想要老瓶装新酒,问题就在于不同的酒需要不同的瓶子,才能保留风味、便于储藏。而龙福想要做的新酒,显然不适合现在的瓶子。
举个例子,许岁安此前提到的T公司,可谓在全球电动汽车产业中遥遥领先,它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尽量“自给自足”,打造供应链,控制生产成本,把握产品质量。
道理很简单,完全依靠固有的零件,怎么可能打造出创新的产品?一旦着手,处处掣肘,关关碰壁。
虽然后来随着公司发展和产品升级,T公司也开始考虑停止自主生产4680电池,转而向供应商采购,以此提高性能,降低成本,但那是技术成熟、产业发展之后的事了。
龙福提出造智能网联汽车时,国内在这方面刚刚起步,许多核心技术都还处在卡脖子阶段,采购来的产品很多只是照猫画虎。
易拉罐儿造火箭,出来的成果可想而知。
面对许岁安的担忧,龙翔天是怎么说的?
“后生,有想法是好的,值得鼓励。但是你毕竟年轻,对汽车行业也不了解。我们这是实业,跟你们那互联网玄玄乎乎的不一样,你不懂。”
好一句“你不懂”,许岁安无话可说。
后来,许岁安发现了更多问题。
龙福A1瞄准的目标客户群是新中产,这些人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品牌价值,因而有时候可以承担更高的溢价。但龙福A1却在边边角角的问题上“厉行节约”。
比如最初的设计中,龙福A1的车身计划采用碳纤维,也就是T公司推出第一辆电动汽车时使用的材料,然而在第二版设计稿中,碳纤维替换成了成本更低的玻璃纤维,车身坚固性的卖点也因此失去。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座椅设计上。原本的设计是宽大的羊皮座椅,龙翔天觉得成本太高,换成合成皮革问题也不大,外头再包上二层剖皮,一般人也感受不到区别。
龙祥云反对。座椅、方向盘、配饰,坐在车里,这些都是最直观的,说白了,得让车主有得炫。
炫变速箱还是炫发动机,都不如一句“全真小羊皮”来得直接,任何人听到都会知道这代表着高级。
经过一番商议,有人拿出方案——材质不变,尺寸调小,整体缩减成本。
有人反对,因为现代人体型偏胖已无法回避,设计大座椅大空间的初衷便在于此,改小会影响舒适度。
最后,龙翔天拍板儿:“改小!我们的车,就是给精英群体设计的,他体型偏胖塞不下,只能说明他不适合我们的车!是他自己的问题,不是我们车的问题!”
效果如何?不得不说,外观内饰等比例缩小,车辆看起来比之前更加美观了。
然而在实际销售时,也确实发生了体型较大的消费者投诉事件,空间问题也使得龙福A1饱受诟病。
这几件事说大不大,但却足够以小见大,龙福的传统模式注定了它不适合走新路。
龙翔天很早就嗅到商机,然而想法超前的是他,思维落后的也是他。
当初许岁安窥一斑而猜出了全豹,要求退出项目,龙翔天当然不满。
他台子都搭好了,戏肯定是要演,进展本来就磕磕绊绊,岁岁安宁又突然撂挑子。
中间不知道经历了哪些环节,某天龙福汽车突然同意了许岁安的撤出请求,同时高调对外宣布,他们组建了自己的网络安全团队,并且提出了“一键响应”的概念,这也成为了龙福A1最大的卖点。
许岁安好奇,这个网络安全团队是从哪儿来的?
既然是团队,并且是个推出创新产品的团队,怎么着也得有个挑大梁的吧?他也没听说哪个行业领军人物去了龙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