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帝登基一年,赐婚定国公与安平公主。
启帝登基二年,定国公与安平公主完婚,十里红妆,京中谈论许久。
启帝登基三年,帝驾崩,举国同悲,太子登基。
启帝登基时间不长,国朝就迎来又一次震荡,但彼时武有莫北鲁飞,文有云落枫许归山,新帝很快就接手了朝政。
新帝登基三年,安平公主传出喜讯,新帝大喜,赏赐许多奇珍。
安平公主与定国公成婚四载,一直是举案齐眉,定国公也成了京中好夫君的典范。
如今安平公主有孕,定国公更是将安平公主捧在手心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公主害喜时更是恨不得以身替之,日日搜罗大江南北的好厨子只为能让公主吃下去些吃食。
天启元年四年春,定国公府
昨日夜里,安平公主就已经发动,女子生产是个大劫,莫北早早去宫里请了女医,寻了京中最好的稳婆,但因着是头胎的缘故,却还是遭了不少苦头。
朝霞刚刚升起,破晓的晨光散落,房中响起婴孩嘹亮的哭声,但却未曾听到安平公主的声音,莫北有些着急的想要闯进去。
稳婆走出房门,一脸喜色,“恭喜国公爷,喜得贵子。”
莫北连忙上前询问:“公主呢?公主如何了?”
稳婆见莫北急切,心中感叹了句,果然京中说定国公与安平公主夫妻伉俪情深不是作假,而后回道:“国公爷莫急,公主已经歇下了,女子生产本就不易,更何况公主是头胎,如今已是顺利。”
莫北松了口气,不待丫鬟们收拾完屋内的狼藉便直接进入屋内。
看到公主在床上正睡的香甜,这才彻底放松下来。
一旁公主的贴身丫鬟霜降抱着襁褓过来,神色间亦是掩饰不住的喜色。
莫北轻手轻脚小心翼翼地接过襁褓,怀中的婴孩皮肤微皱,莫北生怕自己一用力就将孩子弄破了皮。
将孩子抱稳后,莫北发现他正对着自己笑,莫北只觉心中一片柔软。
小孩子体弱,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莫北将孩子轻轻放在早已备好的小床上,又吩咐下人准备些吃食等公主醒了好用。
待把公主的事宜安排好,莫北才吩咐人去宫中与莫府传信。
莫北进京之后就将兄长与父母接入了京中,但父母兄长觉得莫北有今日成就全靠自己拼杀便不愿在国公府,莫父莫母更是直接让两人分了家,跟着长子生活。
莫北无奈之下只能添置了一个三进院子、一间铺子与十亩良田以孝敬父母的名头交于父母,地契全在莫父名下,但几人都知道,这些东西日后都是要给莫南的。
虽说莫父莫母不在国公府上住,但平日里也没少往来,莫南娶的妻子也是平民百姓家的女子,却从未想过贪些小便宜。
听闻公主生产的消息,宫:里又是送来大批赏赐,多以补药为主。
莫父莫母得知消息也带着长媳匆匆赶来,莫南去了铺子里。
莫父莫母赶到国公府时,时辰尚早,得知公主还在休息,莫母与易堇便轻声进屋看了看公主与孩子的情况。
莫北将莫父带到堂屋,两父子聊了聊近些日子的近况。
莫北和莫父没聊两句莫母和易堇就出来了,莫母喜气洋洋地问道:“给孩子取名了没啊,我刚刚看了,这孩子净挑父母优点长的,以后不知道要迷倒多少大家闺秀呢。”
易堇在旁边跟着说道:“是啊,一看以后就是个风流倜傥的,二弟可要看好了,不然怕是不知道多少人家盯着呢。”
莫北听着长嫂的打趣微微笑了一下,“嫂子莫打趣了,现下能看得出什么。名字还未取,等公主醒了再说,说不定圣上会赐名,先取个小名叫着吧。”
莫母点点头,“这个法子好。”
莫北思索了一会儿,便道:“小名就叫朝朝吧。”
朝,晨也,希望这孩子以后充满活力。
莫父听了点头,“好名字。”
几人又说了一阵话,莫北说道:“还请爹娘在府中多留些日子,公主还需坐月子,朝朝满月总需要人操办,平日我还要去京畿大营,请爹娘多帮我操心些。”
莫母有些犹豫,她只是一介农妇,许多规矩都不懂。
看出莫母的犹豫,莫北劝道:“娘且放心,霜降会协助您的,霜降毕竟只是公主身边的丫鬟,我怕府中的人见公主不在心就大了,需要娘帮忙压一压。”
莫北又看向易堇,“嫂嫂也留下吧,公主一个人在府中无趣,嫂嫂多陪她说说话,晚间我便派人将哥哥接过来,届时还需哥哥帮忙跑腿。”
听莫北这么说,三人便答应下来,公主坐月子,莫北此时确实忙不过来,需要人帮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