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城最近很不平静,先是沉寂多年的国师出山,随后国舅易白锒铛入狱。
令百姓们摸不着头脑的是,本来本判了处斩的易家少爷,突然无罪释放,易家少夫人却被关进大牢。更令人震惊的是,易家少夫人在行刑前夜服毒自尽,临死前写下和离书。
不少人以为这是易家的手笔,易少爷犯了事儿,将少夫人推出去挡灾,又用不干净的手段逼死了这位刚进门没多久的少夫人,甚至还伪造和离书来撇清关系。
正当京都百姓们议论纷纷,就差没有朝易府砸烂菜叶臭鸡蛋之时,易少爷将少夫人的尸体收殓起来。
城外上山砍柴的樵夫亲眼看见,易少爷在少夫人坟前自刎谢罪,京都上下一片哗然。
易府的事情风头还没过,临安又出了一件大事,让百姓们对易府出之事关注度降低不少,因为大舜朝皇帝下了一道圣旨,给安平公主和国师立剑赐婚。
安平公主正值及笄之年,是皇宫里最美丽的一位公主,也是大舜朝公认的第一美人,前两年高丽皇子前来朝拜,向陛下求娶安平公主,被陛下以公主年岁尚小为由婉拒了,如今竟要让公主嫁给一个而立之年的老男人!
城中百姓们沸腾了,上至觊觎公主多时的豪门子弟,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无一不对此事存着怀疑不解的态度。
只有太傅张齐明白皇帝的意思,立剑十一年前带兵平南疆,立下赫赫战功,皇帝封其为国师,一时间风光无两,隐有功高盖主之嫌。
好在立剑聪明,懂得急流勇退,在风口浪尖上毅然选择归隐,自此不问世事,这也正中皇帝下怀。
十年之期不长不短,皇帝老了,太子尚不成气候,国师选在这个时间出山,意味着什么?
这位国师一出山便奏请严查易家,易家乃皇后母家,也是太子一派的支持者,更可怕的是,朝中文武百官都偏向国师这一边,即便国师给出的理由无懈可击,却也不免在皇帝心中撒下了怀疑的种子。
不是皇帝杞人忧天,事实上,若立剑真有心,单看朝中武将的态度,恐怕兵临城下黄袍加身也不是什么难事。
立剑不是当年的秦相,秦相空有势力,没有兵权,且声名狼藉,皇帝有的是耐心慢慢处置他,但立剑不同,他有能力,有名望,也有那个实力。
立剑现在什么都没做,皇帝也不好抢先下手,斟酌良久,才决定赐婚。
安平是皇帝众多女儿中最出色的,他赐婚既是想试探立剑是否有不臣之心,又可彰显皇恩浩荡,顺便还能在立剑身边安排一个自己人。
赐婚意味着什么?众所周知,自古以来驸马入朝为官只能得到虚职,没有实权,娶公主相当于断了仕途,皇帝这是要逼立剑卸下国师之位。
这道圣旨,一是以联姻笼络立剑,二是明升暗贬,削弱立剑的实权。
-------------------------------------
立剑是臣,不得违抗皇帝旨意,赐婚的圣旨,他只能接下。
国师府依旧十分冷清,立剑独自坐在桌前发呆,手边的茶凉了很久,摊在桌上那卷明黄的圣旨让他难得有些烦躁,不由自主想起蓉兰的模样。
他今年三十有二,在大舜朝,而立之年尚未娶妻的极少。
他向来固执,觉得娶妻当娶能与他心意相通之人,很抱歉,他一直没有遇到。
十六年前,家里给他定下一门亲事,对方人品相貌皆是上上之选,可他不愿意,甚至在下聘当日选择逃婚,离开家族。
没承想几年之后,家族覆灭,再也不会有长辈为他指婚。
得到家族覆灭的消息,他不眠不休十几日才赶回来,故宅已成一片废墟,族人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之下。
立剑想起当年父母给他定下的亲事,怀着愧疚之情,他去了定亲那家小姐府上,一来想看看她过得好不好,二来也是想完成已故双亲的遗愿。
女子长得很普通,为人温婉贤淑,怀中还抱着一个几月大的婴儿,她丈夫正在一旁与她说话,不知说了些什么,她将孩子递给丈夫,自己掩着嘴笑,一家子其乐融融。
女子看上去十分幸福,他便没有出来相认,而是安心离去。
他觉得此生注定遇不到能令自己动心的女子,已做好孤独终老的准备。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将自己关在临安的府邸中,读书烹茶,与世无争,将心性打磨得沉稳平滑,直到某日,一名女子推开了书房老旧的木门。
只有想到蓉兰的音容笑貌,他才意识自己变得奇怪的原因,原来蓉兰推开的不只是书房的老旧木门,还有他的心门。
自他接下圣旨,蓉兰已许久不曾来过国师府,立剑心里空落落的,像是缺了一块,抚不平,忘不了。
立剑突然意识到,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偏头看向桌子的另外一边,那边还有一杯茶,茶凉许久却不见人来。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他从未有过这般奇怪的感觉。
感情这东西实在难以揣度,他未曾见过这位安平公主,自然谈不上什么动心,毫无疑问,蓉兰才是他心仪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