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项目领导来到现场对我的项目进行了功能测试。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公司的项目终于进入了收尾阶段。所有功能都已实现,但细节部分仍需优化,包括用户界面和操作方法的改进。这些优化虽然耗时,但难度不大,主要考验的是耐心和精细的工作态度。
经过一周多的努力,终于得到了领导的初步认可,并将项目送至中卫储能电站进行试用。试用效果基本满意,但发现某些设置还需调整。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触控失灵——在本地测试时一切正常,但到了现场就出现问题。显然,这是运输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由于我最初并未亲临现场,只听说该储能电站的电磁干扰非常强烈。我们选择了电阻屏,但由于它未大规模量产且缺乏配套外壳,运输中外壳对触控屏的压迫可能导致触感数值变化,进而影响触控点的准确计算。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首先是更换为电容屏,我亲自到现场测试,使用手机操作未见异常,证实电容屏不受干扰。但这需要更新程序和测试硬件电路,尽管我预留了电容电路,但接口位置设计不佳,不易插接。尽管如此,这些问题仍有解决办法,毕竟作为第一版产品,出现问题在所难免。第二种方案是拆除外框螺丝,改用胶水固定,避免对触控屏施加额外压力。尽管这可能影响外观,但能快速恢复设备功能。
现场团队采用了第二种方法,确保设备先行可用。至于其他功能上的小问题,将根据公司的项目安排进行逐步解决。虽然设备可以运行,但仍有提升空间。对于一个公司而言,没有规模化的项目很难维持运营。尽管市面上有现成产品,但性能与我们的产品相比有所不足。如果公司决定将此产品商业化,将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然而,技术团队的人手紧缺,能够接手并继续深化这一项目的人才更是稀缺。虽然我能较为轻松地处理这些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人也能做到。项目中还有许多细节和技术难点需要进一步解决和优化。
希望公司这边,能招收更多的技术人员,毕竟一年营收10亿的公司,就我们这几个核心技术人员,真的是捉襟见肘。尽管我没算上机械设计和制造那边的人手,也没算上产线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