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二九小说网 > 张公案2 > 第91章 第八十九章(上)

第91章 第八十九章(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王砚大略说了说案件原委。

投告的几人姓鄂,多年前从渠里村搬到小盏村,祖坟仍在渠里村。

小盏村有个姓丁的财主祖上是从南边过来京城一带做买卖的,现在买卖做大了,又想把生意扩回南边,鄂家人搬到小盏村后就帮丁财主做事,数年前到江宁替丁财主打理生意,经营得挺不错,现下全家几乎都住在江宁,每年清明中元寒衣由几个男丁回乡祭祖。

今年清明节前回来上坟的是三个堂兄弟。

老大系长房长孙,另两人是长孙两个亲叔叔的儿子。

“而后就闹鬼了。”

.

三人回来的当晚,先沐浴斋戒,待次日清晨祭祖。

他们舟车劳顿,本应睡得很沉,也不住同一间房。

但,夜里丑时三刻左右,三人皆忽地醒了。

一个人感觉凉风吹头,另一人觉得有气钻鼻孔,还有一个觉得胸口很沉像被什么压住,挣扎醒来。

而后,他们听到窗外有个老头在叹气。

三人皆惊。

长孙觉得,可能是祖先显灵。

二孙有点儿懵,一时间啥也没想。

三孙不敢动,直流冷汗。

窗外老头长吁几声,幽幽道:“别去了,不在那……别去了,不在那……”

三人恍惚着,外面又沉寂无声。

.

兰珏问:“只有他们三人听到异声?”

王砚赞道:“佩之正言中关键。时间仓促,我不细说了。这事玄乎在,他们住在一座空院里,当晚只有他们三兄弟住。院门上了闩,三人都说声音是从后窗传过来的,但他们住的三间房后窗的位置不一样。”

一间后窗在东,一间后窗在北,还有一间后窗朝西。

“他们屋内有升漏,听见鬼声之后都点了灯。后来确认,三人听见声音的时间大致相同。”

很轻,很清晰,似很远,又像很近……

兰珏忍不住想,那鬼,是顺着后墙根一边绕圈一边叹息?

颇,飘渺活泼哪。

王砚看看他,显然也是这么想的。毕竟涉及他人祖先祭祀,两人没多言,只交流了一个眼神。

.

鄂家三兄弟被惊到了,清晨仍按定好的时辰起身,沐浴更衣,前去祭祖。

到了墓地,他们发现祖坟有异。

所有的坟,都有点儿尖,不够圆整。

鄂家这样京郊老门老户的人家最看重阴宅,搬到小盏村,又往江宁做买卖后,鄂家人唯恐疏忽令祖先不悦,每年祭祖时都添土敬修,端庄气势,彰显孝心。

“三兄弟说,他们家某位祖爷爷一辈子要强,临近坟地埋的就是他的老冤家常家某位祖先,俩老爷子攀比斗气一辈子,鄂老爷子活得久一些,赢了一局,临终前特别交代,自己的墓绝不能比老对头的小。”

鄂家儿孙谨遵祖训,特别把这位老祖宗的墓修得又大又气派,好叫旁边的常家老头羡慕得活过来。

去年是鄂长孙的父亲鄂长子与长孙的几位叔父回来祭祖的,鄂长孙记得父亲说过,又给这位祖先的墓多添了土,求他老人家一定保佑子孙们兴旺发达。

此刻鄂家三兄弟看着先祖们的墓,总觉得比上次来时小了,和旁边常家的差不多,那位先祖爷爷的坟也显得很平常,未有特别的气势。

.

鄂家请了一个孤老头老须日常看护墓地,鄂长孙委婉说,怎么觉得墓地与上回来时不一样了。

老须道:“少爷们好久不回来,当然觉得没以前那么熟悉。”

二孙脾气比较直,问:“为什么老祖宗的宅子看着跟旁边那家的差不多?”

老须答:“少爷家尽孝修坟,人家也孝顺啊。是了,正因他家的阴宅添修,显得与您家持平,少爷们才觉得哪里不一样了。”

但常家的墓地看着不像新添过土,反倒鄂家的坟周围一根草都没有。

长孙记得父亲特别提过,曾爷爷的坟旁长了一蓬大蒿子,挺拔旺盛。父亲与叔父们很高兴,商议从最年轻一辈的孩子里挑选最聪明会读书的和会做买卖的好好栽培,说不定能供出个状元郎或大豪商,荣耀全族。

鄂家三兄弟问老须,蒿子呢?

老须说,蒿子,草也,春生秋枯冬不见,很正常。刚过完冬,当然看不见了。说不定过两天又发出来了,不要急。

鄂家三兄弟生被他说急了。二孙问:“常家墓地里为什么有蒿子?”

老须道:“常家坟地在西,冬天西边日照长,更暖和些,可能蒿子更爱生长。”

二孙有点动气:“难道我家祖地晒不到西边的太阳?我看是他们的蒿子没人拔吧。”

老须一哂:“肯定没人拔,哪个没事的拔老坟地里的蒿子?谁敢涮羊肉的时候吃?不敢的话,拔它干吗?有它无它,或长或消,皆应天地造化也。”

二孙差点儿和老头打起来。

.

因怕冲撞祖先,长孙三孙按住了二孙,三人忍气没和看坟老头计较,先摆供敬香烧纸。

纸钱点燃,顿起一股旋风,卷散纸堆,数张纸钱向西飘飞。

鄂家三兄弟哭着对王砚道——

“祖宗显灵。”

“应该是小祖奶奶,她老人家厉害。”

“我们糊涂不孝,这时候才看出祖坟最大不对……”

那位小祖奶奶的坟,位置变了。

.

王砚虚空画了两个相连的框。

“鄂家墓地和另一家的墓地紧挨着,鄂家在东,常家在西。鄂家这位先祖奶奶的坟在鄂家墓地最西南角,此墓的南侧本没有坟了。”

鄂家三兄弟到了墓地,先拜正中,没往西南方位细看,待摆供烧纸时,纸钱飞散,飘向西南,他们才惊愕发现,那位先祖奶奶的坟墓南侧,多了一座坟!

那座坟看着不新,没有碑。

鄂家三兄弟揪住老须问:“这是谁的坟?”

老须说:“不是令先祖的吗?”

鄂家兄弟急且怒,这块墓地葬着他们家二十一位先人,户册有记录有图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会突然多出一座。

老须道:“不是你们家的,那就是常家的。”

鄂家兄弟更怒更急,这块墓地是他们家产业,划分明白,有户册为证,常家若在这里埋人,既是侵占阴宅,更是破鄂家风水,伤天害理,律法亦不能容!

他们当即去找常家理论,岂料常家说,那座坟不是他们家的,常家蒙上天庇佑,数年未曾有过白事了。

那么是谁的坟?什么时候有的?埋了谁?

常家说,那谁知道,不是你们家的事吗,问我们做甚?谁不认得自家祖宗?

.

兰珏称奇:“民间争坟,实则多为争占土地,忽而冒出一座坟,两边都不认,确实罕见。那位看坟老者是否有蹊跷?”

王砚道:“鄂家喊了官差,也审了那老头,老头一开始说不知道,他从未发现不同。”

鄂家兄弟大怒,鄂家搬到小盏村后在小盏村旁另买了一块墓地,之后亡故的鄂家人全葬在新墓地,渠里村的旧墓地葬的系曾祖爷爷及更久远的先人,每座坟前皆有碑。老须是看坟的,突地多出一座没碑的坟,怎会发现不了?

官差再审老须,老须仍喊冤,说明明每天洒扫时坟墓前都有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天就出现一座没碑的坟。

继续审,老须突抽搐倒地,竟如中风了一般,眼下像个活死人一样躺在床上,说不出一句话。

.

问不出究竟,鄂家兄弟遂恳求衙门,再请乡贤耆老相助,获得准允,开了那座坟。

坟里只有几块朽烂的棺木,没尸骨。

鄂家兄弟认出,正是那位先祖奶奶的棺椁木料。

“据鄂家兄弟说,他们这位先祖奶奶是继室,临终时才有了名份,好像还颇有经历,所用棺木特殊,他们听家里老人讲过,认得出来。”

鄂家兄弟更惊恐发现,对照户册上的图绘,这座被挖开的无碑坟,才应该是先祖奶奶的坟墓。

从挖出的棺木朽坏的程度看,年份也对得上。

他们觉得先祖奶奶的墓位置变了,其实是墓碑变了,被挪到了另一座坟前?

那么立着碑的先祖奶奶坟,坟里葬的是……?

.

鄂家兄弟彻底懵了。

近几年都是父辈叔伯和其他兄弟回乡扫墓,他们三人没回来过,衙门户册中的墓地图数年未重新测量绘制。鄂家喜欢修坟,尤其跟着丁家做生意发财了后,更要让渠里村当初挤兑他们的人瞧瞧鄂家如今的体面,墓地里每座坟都大了好几圈,位置与户册上的略有出入。对照户册,鄂家兄弟越来越晕,不能断定多出来的究竟是哪座坟。是只有这位先祖奶奶的坟被人动了,还是别的坟也被动了……

不管怎样,肯定有人想整鄂家,手段忒恶毒,忒丧心病狂!

鄂家兄弟求乡里做主,可北坝乡管事的人全被黄稚娘的案子整得焦头烂额,与那无法无天的疯妇犯的事一比,鄂家这点事需得往后排排。

现在渠里村正有府衙刑房的老爷,乡里的差役耆老却与鄂家兄弟谈心,劝他们暂不要打扰衙门查大案,鄂家的事一定会好好查,让鄂家祖先安息,让鄂家人安心,但确实得缓上几天,望他们谅解……

鄂家兄弟很理解,又着实焦急,先祖奶奶的棺木曝露在外,他们天天做噩梦,被鬼压床,听见老妇人的哭声老者的叹息……渠里村现在戒备森严,他们靠近不了,遂想在官道上等等看,能不能刚好遇见一位青天大老爷。

.

兰珏道:“刚好遇到青天王大人,着实幸运。”

王砚轻呵:“刚好之事往往有缘故,他们遇到我或真凑巧,因我去那酒肆吃饭系临时起意,他们本应是想拦老冯官轿。不过他们的祖坟,为什么偏偏此时闹鬼,很值得思量。”

兰珏颔首:“最近京郊确实异事频生。”

在乡民墓地作怪,所图为何?

王砚轻描淡写道:“冒昧一问,殷侯昨日去了念勤乡?”

没错,还问到渠里村和黄稚娘。

王砚前来偶遇,应为确认此事。

兰珏不能明白回答,只轻叹一口气。

王砚了然,又道:“你前去寿念山替阿述兜底,或依旧被某些事纠缠。”

王侍郎这是把本部院当探子用哪。

兰珏微笑:“王侍郎要请我吃酒?”

王砚一挑眉:“请教兰大人预备几时返程?”

.

作别时,兰珏仍略嫌多事地提了一句:“墨闻兄,关系百姓祖地,必更多费心,请勿太劳累。”

朝廷严禁毁坟掘墓。

官员侵毁百姓坟墓,更从重处罚。

王砚查案上头,为了迅速找出真相,可能等不及衙门的必须步骤,直接把鄂家某一座或某几座祖坟开了。

王砚有太师爹,但,一把茶壶,也扳倒了曾相……

兰珏感觉这阵子什么妖事都能出现,自己也变得婆妈了。

王砚凝视他,双眸明亮,露齿一笑:“多谢佩之,放心。”

.

张屏、柳桐倚和桂淳又在渠里村乡学住了一晚。

次日清晨,三人起身,听闻冀大人有紧急公务,天不亮就离开了,三人省去请安之礼,在乡学内院小厅同用早饭,顺便商议案情和之后查探安排。

昨天下午询问村民,他们将黄稚娘一家几代人的生平大致顺出,但几乎所有村民一致称赞的黄郎中,其家乡何处,父母何人,为什么会成为郎中,与黄稚娘之母梨花成亲前有哪些经历,村民都回答说不知道。

“以前有人问过吧,黄郎中不讲,多嘴的问不出就不问了。”

“谁都有不想讲的事,打听那么多干嘛。”

“黄郎中人这么好,医术又高,跟一般走江湖卖药的不一样,是有真本事。要么家传的,要么是神医的弟子。”

“黄郎中这医术,在京城开医馆更能兴隆,常有人特意从京城来找他看病哩。他肯留在我们村,是整个乡的福气。”

“我们村离京城也不远,需得光明正大的人才敢久住,可能黄郎中就是性子淡泊吧。”

“黄郎中要想捞钱,专给本乡的财主瞧病就行。但他偏守着我们这些寻常人家。”

“医术好,待人诚,不贪显名,不多取利,这不是好人,谁还能称好人?”

“可惜不长寿,闺女也……唉,可能是当时答应他岳父的话应了验,真把他自己的福气填进他娘子家的亏空了。”

“或者已在天上当神仙了。”

……

三人听了一兜子毫无情节的赞美感叹,正无奈时,忽得惊喜。

谢赋派衙役连夜送来一份公文,是陈久最新供述的誊抄本。刚好补上最欠缺的一块——黄郎中的来历。

.

黄郎中,姓黄名本来。

户册文书记录中,其年轻时的经历颇为丰富,在很多州县短暂居住过,三十二岁娶顺安县渠里村宽俭之女宽梨花为妻,自此长居村中。

黄郎中与梨花的姻缘在村民们的口中甚是动人。

梨花失去心智后,其父宽俭遍寻医者为她治病。梨花的疯症时好时坏,某日趁照看的婆子没留意,溜出家门,当时正值农忙时节,村民多在地里劳作,没人瞧见梨花,拦住她,梨花竟一路跑到村外,恰好遇见两个好心人,将其拦下。

其中一人正是黄郎中。他那些时日在丰乐县小住,顺便帮人治病。一位老人家被黄郎中治好了眼病,老人家的表弟住在隔壁后湾村,下田时伤了腿,老人家去探望时提到了黄神医,表弟的几个儿子非常孝顺,赶紧派小儿子三郎到县城把黄郎中请到家里给父亲医治。

三郎亲自赶着马车,载着黄郎中正往村里去,一条人影突地冲到马前,幸好老马温顺,三郎及时勒缰,未伤到人。

再定睛一看是位美貌的少女,三郎的惊怒之情顿时烟消云散。

梨花慌乱无措,三郎以为这位姑娘是受惊过度,黄郎中却看出她有失心症。梨花在这一带很出名,三郎没见过她,不过一听失心症就知道是谁。

两人仍怕猜错,刚好附近的大路边有个茶棚,摊主是对忠厚的老夫妻,便由黄郎中陪伴梨花先在茶棚内,三郎骑马到渠里村询问报信。

宽俭得知女儿不见,正焦急万分,得此消息感激不已,领回梨花后,又备礼重谢三郎与黄郎中,并请黄郎中为梨花医治。

.

讲往事最详细的郑妪对张屏三人道,一开始,宽俭肯定没想到黄郎中会变成他女婿,黄郎中当时三十余岁了,任谁都觉得他肯定早已娶妻生子。

倒是三郎和梨花岁数相近,三郎亦尚未定亲。

可惜……

三郎的爹娘绝不同意要梨花这个儿媳妇。

而黄郎中又在诊治梨花时与梨花生情。

童氏道:“都是命,说实话黄郎中比三郎强,知书达理斯斯文文的,正配梨花。只是岁数比梨花大得稍多一些。”

郑妪叹了口气。

.

村民们讲了很多黄郎中与梨花如何定情如何恩爱的小故事。

衙门户册上的记录则有村民们没提到的部分——

黄郎中与梨花成亲,并非迎娶,而是入赘。

户册载,黄本来,原贱籍游民,父不详,母不详,入赘宽氏,准脱贱籍为良民,准行医为业,准于顺安县渠里村长居。

陈久的供词则补足纠正了村民讲述中的空白与疏漏。

「逆妇黄氏,与你是何关系?」

「稚娘的父亲是我师兄。师兄与他娘子成亲,说来也有我的缘故。当时师兄来丰乐瞧我,顺便给人医病,邻县村里的人听说他医术好,请他过去看病,师哥因此认得了宽氏,同她成亲留在了那个村里。」

『如此,丰乐县衙前捕头陈念是你与黄本来的师父?档卷中记录,陈念只有你一个徒弟。』

「回大人话,我有两位师父。师兄黄本来是我第一位师父的徒弟。大人可核对档册,我拜在恩师陈老捕头名下后,才蒙恩师恩赐,随他老人家姓陈。我跟随第一位师父时姓翼,因为我在门里排第九,就叫小九。」

.

翼九最早还有一个名字,但他忘了。

他只记得那时跟着太奶在烈日下踉跄地走,旁边有好些和他们一样的人。

他还记得太奶趴在地上给人磕头:“我本是该死的人,求大爷奶奶们行行好,给我孙一个活路,你们积大德,是菩萨神仙……”

他愣愣站着,看太奶的额头不断碰着开裂的地面。

有两道衣摆定住了。

之后的对话他记得特别清楚,尽管当时不甚明白。

女子道:“可怜啊,肯定是个善良人家。寻常人逃荒,最后剩下的都是身强体壮的。这家却剩了个老奶奶带一个这么小的孩子。”

男子道:“你怎知他俩不是一块儿被扔了。”

太奶更重地顿首:“夫人,您是好人啊。我儿,儿媳,孙子,孙媳都没了,求夫人活我重孙一条命……我们全家下辈子给夫人做牛做马……”

女子弯腰扶住太奶。

“若他们是被抛下的,定没什么干粮和水。一老一小,走不了这么远。必是家里人把吃的喝的先给他们……”

“咱们也吃不饱呢。”

“这样人家根上善,善人当有好报啊,鳞哥……”

“跟着咱们也得吃苦受罪。”

“我不怕吃苦受罪。”他突然大声道,“太奶在哪我就在哪,我绝不离开太奶。”

男子沉默了,女子温柔地问:“你叫什么?”

“他没名字。”太奶抢先道,“他没名也没姓,夫人和老爷叫他什么,他就是什么。谢谢夫人,谢谢老爷。老婆子拜谢大恩!”

“也罢。”女子道,“反正进我们班子里,需得改名换姓。是吧,鳞哥?”

.

他后来的记忆是死死抱住太奶,不明白太奶为什么掰他的手,推他。他哭着抓得更紧,后颈一闷,眼前发黑。

再之后的记忆有些模糊,总之他有了师娘和师父。直到今天,太奶经常出现,佝偻着站在尘灰浮动的阳光里,笑眯眯地看他,喂他吃泡软的碎饼,枯瘦的手慈爱地抚摸他头顶。他抱住太奶,大哭醒来,周围什么都没有。

「吾被师父师娘收养,初姓翼,行九,同门都唤我小九。实则我前面有七位师兄师姐。我的本来师兄排在头一位,却是二师兄,我们没大没小的,老喊他笨师兄。」

「可就是罪妇黄氏之父黄本来?」

「对,师兄离开师门学医后方才改姓黄,应是以岐黄之术为姓。当时他和我们一样,随师父姓翼。我们玩笑喊他笨师兄,其实师兄在师门里拔尖儿的聪明,脾气好,不与我们端架子,我们淘气捉弄他,他总笑笑不计较。不过那时候我们都有些嫉妒他,他是师父师娘收的头一个孩子,师娘最疼他,当他是亲生的,待他和我们不一样。」

师娘年轻的时候生过一个孩子,没几岁就夭折了。

师娘名虹练,以前是习剑舞的,使双剑,她师父姓公孙,自称是唐朝的时候杜甫写诗赞过的那位公孙大娘的后人。不过江湖上舞剑的大都自称姓公孙,真假不能考据。师娘很受她师父器重,算挺红的角儿,常去富贵人家的宅子里演舞,不少老爷公子喜欢她。她偏偏看上了一个名叫翼鳞的穷小子。

翼鳞长得一表人才,使得一手好刀法。公孙师祖却很看不上他,不许虹练与他往来。

因为翼鳞是个舞假刀卖假药的。

.

「我们做的行当,是师父这一门的营生,世人往往以为我们是习武卖艺的,与刀枪剑舞或戏法杂技是同行,实大谬也。我们耍刀棍是揽客粘场子的花门面活,没什么真功夫,刀枪上有机关。演到惊险处,必有个人假装失手,或摔断胳膊腿,或身上开了个大口子,血止不住。这时才抖出真生意。」

先向看客老爷们道个歉,曰习艺不精。事先混进人群里的托儿带头喊话赶紧送去看大夫,这时师父师伯或师叔再谢过客官老爷们的关爱,称不必送医,取出两个小瓷瓶,各倒出一丸药,一颗塞入伤者口中,一颗用水化开,敷在伤处,血立止,青肿顿消,伤者惨淡的气色刹那间红润了。再拿一块膏药贴定伤处,伤者便行动无碍。

人群中的托儿叫好,问是什么药,如此灵验。

师父或师伯师叔答道,祖上曾有奇遇,无意中帮了一位神秘老者,老者传授此方,飘然而去。

托儿再起哄问药方是什么,师父师伯或师叔面露难色,称不敢泄露,或说一串如百岁老熊的汗液二两,千岁蝙蝠的胡须五十根之类万年也难凑齐的药材。

托儿则叹道,罢罢,太难了,可我家正有人需这灵药治病,你们有现成的匀我些成么,价钱只管开。

师父师伯师叔神情更为难,深思片刻,商量片刻,一人显得不同意,另一两人相劝片刻,方才由师父说,本来老神仙传我家这药,正是为了济世的,但徒儿伤了,我们也要用,剩得不多,客官急需,不敢贪藏,亦无需高价,内外两剂药,客官随意赏个几十文罢了。我再送客官两张膏药。

.

药当然不是什么神药,内服的健胃醒脾,外用的有点止血镇痛的功效,就是常见的药材碾碎加点香料糯米面搓成的丸子,没什么大用,也吃不坏人。

整套买卖中,最关键的,一是装受伤的戏法,需在众目睽睽下显得逼真,立刻造出伤势,伤口血浆青紫肿胀皆让路人看不出破绽,受伤时的痛苦,治愈时的喜悦亦要真诚。

其次是与托儿的询问对话引出卖药,整套下来不能让看客起疑。

耍刀枪只是开场引人用的,属于垫场活,花哨就行。

所以公孙师祖等凭尖上尖的真本事挣钱的门派看不上他们。

.

张屏之前见过类似的买卖。备考时,他住的小院附近市集曾来了一帮这样的人,身披兽皮,坦胸露腹,一口怪腔怪调的官话配谁也听不懂的方言,自称是北方深山里的半野人,老林子起火了不得已下山讨生活。击鼓歌舞,打拳舞棍锤。膏丸药酒,皮草老山参,统统大甩卖。

陈筹拉张屏去看他们跳野熊逐鹿舞,看客中有人尝过药酒后身亡,真凶意图栽赃给这群卖艺人,手法不高明,破绽明显,张屏遂指出,野人首领十分感激,送了张屏一块熊皮,一只白虎爪子。

京兆府的捕快迅速赶来并拆穿这群卖艺人全是中原某郡某县人士,药丸系糯米面搓的,皮草用碎皮子粘的,老山参是树根,虽被诬陷杀人确实无辜,也不能继续在街头扮野人了。

张屏收到的熊皮和白虎爪子因是谢礼,不涉及买卖,京兆府捕快宽宏大量地让他们留下了。张屏和陈筹看书时轮流裹着熊皮取暖,皮子糟碎了,两人各粘了一身毛,去澡堂漂出半池浮毛,遭同池人怒骂,澡堂老板让他们赔水。陈筹同老板商量把老虎爪子赔给老板,老板拒绝,只要钱。

白虎爪子其实做工颇精细,用牛羊骨和染色的兔毛皮粘成,甚结实,爪钩亦栩栩如生,陈筹笑老板不识货,自摆在案头赏玩。张屏和陈筹的钱赔给澡堂,当月交不起房租,便将老虎爪子拿来贿赂房东的小孙子,获得了十来天延期。

.

读着陈久的供词,张屏亦更体会到前些日子冯府尹用馓子提示教诲他的苦心,他本应像冯大人一样仔细了解县衙诸人的背景生平。

陈久的经历档册中有记录,他性格豪爽仗义,武艺高强,颇得历任知县赏识,与同僚相处融洽,在县里百姓中口碑也非常好。原屠捕头和另一位副捕头吴寒各方面都不如他,但他一直蹉跎于副捕头之位,正因出身与早年经历。

如果张屏一早了解,之前的案件便不必绕这么多弯路。

.

这类假卖艺的帮派在每个城镇不会停太久,过几天便赶往另一地,且非常喜欢在市集上贴着真卖艺的门派出摊,令看客混淆。

翼鳞所在的帮派就盯上了公孙师祖的门派。时值旺季,公孙剑舞门轮流在临近几个大城献艺,假刀门一路傍着她们出摊,公孙师祖深恶痛绝,但同在江湖行走,再不高兴,也要装出几分表面和气,更不能坏旁人生意。公孙师祖只叮嘱众弟子离假刀门远点,别学他们的习气,莫被他们忽悠。没想到最心爱的弟子已与假刀门的小子生情。

虹练执意要跟翼鳞成亲,公孙师祖只能将她驱逐出门,并让她起誓不用师门的名号和技艺帮假刀门做买卖。

假刀门内部亦出了问题,翼鳞的师父老掌门病重,翼鳞与老掌门的亲儿子一向不和。老掌门虽喜欢翼鳞,亲儿子却毕竟是亲儿子。于是老掌门临终前,准翼鳞自立门户。师父一过世,翼鳞便带着几个与他关系不错的同门离开了师门。

.

翼鳞与虹练成亲的前几年过得挺艰难。他们人少,不太能撑起买卖。翼鳞一开始想改行真卖艺,不用腥招,直接摆出跌打药,让看客凭自愿购买,可惜收入菲薄。

虹练生了个孩子,生产后为帮衬生意,没恢复好便上场演舞。她不用师门教的剑舞技艺,自编了几套刀舞水袖舞,岂料身体虚弱,在绳梯上跳舞时不慎摔落,自此难再生育。

虹练从绳梯上摔下来时,翼鳞的师兄师弟趁机卖药,竟是自立门户以来赚得最多的一次。

为了多赚钱,调养虹练的身体及养孩子,翼鳞自此开始重用腥招。买卖渐渐好起来,孩子却染上了疹病,没撑过高烧,不幸夭折。

.

「这个孩子就是我们的大师兄。我们几个师兄妹每到清明中元节,都会给大师兄上香烧纸,师父师娘挺欣慰,觉得我们有情义,真心当自己和师门是一家人。其实我们是感激大师兄,谢谢他早逝,因此师娘师父才会收养我们。祝他来世生在富贵好人家。」

孩子夭折后虹练差点儿疯了,觉得是自己帮翼鳞卖假药遭了天谴。翼鳞专门请了两位妇人日夜守着她,防止她寻短见。

某天他们抄近路穿过一处荒凉山岗,遇见一桩不幸之事。

一户人家在林子里遭悍匪劫掠,全遇害了。

马车翻倒,箱笼破碎,鲜血混入泥污,惨不忍睹。

见此情形,他们需立刻调头改路,虹练却拽住翼鳞,非要他下车看看被砍的人是否还有救。积点德。

翼鳞正让她冷静,虹练定了一瞬,猛挣开他掌握,冲下车,奔进树林。

翼鳞追上去,见虹练奔到一棵树下,抱起一个襁褓。

襁褓里有个婴儿。

虹练抱着襁褓,轻轻摇晃拍抚,婴儿竟动了,皱眉啼哭。

虹练也哭了。

“儿啊,娘知道你舍不得娘,娘就知道你会回来。”

.

「师父与师娘从不讲二师兄的来历,师伯师叔倒常私下里跟我们回忆。他们说二师兄亲生爹娘肯定是不错的人家,起码小富。」

地上的尸首他们没太细看,只记得两人都挺年轻的,男子穿长衫,没胡子,白白净净的。女子挺漂亮。还有一个岁数大点的婆子和车头马尸附近的两个男子,像仆人。

应是小夫妻带着孩子走亲戚或回娘家,急着赶路,没走官道,落入悍匪之手。

悍匪想摔死婴儿,因襁褓裹得很严,又凑巧落入树下的软土草丛中,孩子只是晕了过去。

「师娘一直觉得二师兄是大师兄重新投胎的,本就是她和师父的孩子,上天籍此机会送他回来。师父在这件事上一直依着师娘,师父遂给二师兄起名叫本来。」

.

翼本来被土匪摔了一下伤到了根基,身体一直不太好,行动跟正常人没两样,但练不了武。师娘让他学读书写字,算账。他不用舞刀引客,也不必装受伤,只管动动嘴皮子,或给扮受伤的喂药敷药。他或正因此才想当真的大夫。

像翼九这样后来被收养的孩子很羡慕嫉妒他。

「二师兄不是我们师兄妹中岁数最大的,师娘后来捡的孩子有几个和我一样,是好几岁了才被收养的。」

像翼三,翼五,都二师兄年纪大。

「但我们顶多喊二师兄笨师兄,谁也不敢真的招惹他,且觉得将来师父肯定会把门派传给二师兄。」

直到他把二师兄坑得和师父翻了脸。

「万幸二师兄和师父翻脸时,师娘已经过世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