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安帝苏晋安乃高祖之孙,大梁的第四任皇帝。
高祖规定,皇帝45岁之前必须立太子,60岁必须退休,不可更改。
作为第三代,苏晋安这一辈还没有丧失拼搏劲。
在太宗45岁考校诸皇子时,苏晋安输给了大哥,被封为地方藩王,就封蒙古,于京城上方捍卫咽喉,改造草原上的大梁新成员,使其融入大梁。
结果太宗活得比儿子长,太子病逝了。
这就傻眼了。
选其他儿子吧,厉害的两个儿子一个燕王苏晋安,一个海南王苏怀升都有要任在身,轻易动不得。其他儿子要么投身艺术界、科学界,无心政治,要么直接开摆。
太宗没办法,只好在京城的孙辈里扒拉扒拉,瘸子里面挑将军,挑中太子的二儿子,细心教导。等到六十岁退休后,把他扶上皇位才闭眼。
结果谁知道小皇帝拎不清,自以为皇位不稳,执意要削藩,尤其是离得最近的燕王。
燕王苏晋安一开始还不相信,觉得是谣传,等自己一脸懵地接到自己人传来的削藩消息时,整个人be like我英明神武的父皇怎么会选出这种东西.JPG
连忙和其他藩王飞鸽传信商量。
南安王:在调节藩国打架,忙。
云南王:在和地方酋长死磕,忙。
宁夏王:太远了,我年纪大了,不想去。
西州王:同上。
亲弟弟海南王在海外,还没回信。
其他藩王:我离得太远了/忙着呢,你离得近,最近也没事,你来吧。
燕王:那行吧。
于是燕王在熙平二年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了。
所到之处,莫不飞沙走石,电闪雷鸣,天助贤王;士兵皆被燕王龙虎之气所镇,纷纷溃败。
其他藩王摇旗呐喊,对中央朝廷的支援命令各种推诿阻塞。
小皇帝终于反应过来了,奈何时光不能倒流,在燕王攻入京城的前一晚,他带着悔恨饮鸠自杀。
燕王就这样登上了皇位,改元永安。
虽然前因后果听起来颇为滑稽,但放在政治上,属实有些地狱笑话的味道。
连燕王世子都死在这场政治动乱中,更别提众多寂寂无闻的牺牲品。
*
永安帝在宣政殿侧殿召见了孙景哲,叙旧之后,永安帝让孙景哲简单谈了谈民法典基础构想,便说:“翰林院法律大学士朱惟,曾与朕言及民法典之构想,然未若卿之详尽。朕欲命卿主持民法典修订一事,不知你近来身子如何?”
“陛下厚恩,景哲感激不尽。”孙景哲拱手行礼,苦笑道,“虽心中愿为陛下分忧,然实因疾病困扰,体力不支,恐难堪当大任,不若改由他人代行此事,以免延误国事。”
永安帝只好说:“唉,那便由翰林院主持,趁此界文法大会之机,动员朝野上下,渐次修订。”
钟鼓楼敲响,上朝时间到了。
待朝臣按品级高低依次进入,永安帝带着孙景哲入殿。
朝臣们都很平静,昨日皇帝通知各部门上朝,该打听的都打听过了。由吏部开始,各部尚书和主管依次上前汇报。
没什么特殊的,大梁还在上升期,朝政很稳当。
“海南王上奏:臣启陛下,蓬莱神州地广人稀,近来风灾又起,爪哇多处蓄奴动乱,倭国海盗盛行,逆境重重,正需贤才以共图大业。臣实难兼顾四方,恳请朝廷恩准,增拨进士、举子等德才兼备之士至此。若得朝廷援手,则地方幸甚,百姓幸甚。望陛下体察下情,予以成全。”随侍念道。
这一段话,翻译过来就是:哥,我这缺人,快来送人。
永安帝闻言镇静地回复:吏部让各省中书翻翻去年剩下的进士、举人,挨个问问,看看谁愿意去。完了把名单交上来,再给海南王送过去,让他自己派人来接。
孙景哲心想这个比军营还适合孙景行,不知道秀才能不能去?
刚刚生出这个念头,就有人站出来提议,可以让愿意锻炼自己的秀才们也跟着去,不去做官,就是跟着学习一下经验。
永安帝觉得提议得很好,允了,还要求各大学学院各派两人前往。
等大臣汇报完,永安帝提出修订民法典一事,让随侍将孙景行手稿传阅,待传阅完毕,又让孙景行一一详细讲解,然后大臣们提问,孙景行解答。
乱哄哄吵了一会,永安帝说:好了,大家说得都很好,不亏是我朝栋梁,这件事就讨论到这,让翰林院接手法典修订,各位爱卿们的建议都会考虑到的。下一个议题。
孙景哲上完早朝,只有一个感受:在座的诸位都是辩论高手.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