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鱼没有饿死的,只有撑死的,这话真是不假。
就算现在她已经能尝到一点这事的趣味了,但那也禁不住他几次三番的折腾啊。
苏瑜这条‘鱼’最后成功被撑得晕过去了。
第二天起床后苏瑜浑身酸软,吃饭都没有胃口,连她平日爱吃的娘做的红豆糯米粥都只喝了半碗。
苗秀莲看女儿吃的少,开口劝道:“这吃的太少了,再添一碗,你摆摊累着呢,怎么能只吃这么一点。”
苏瑜挡住娘要给她添饭的手,“娘,不要了,我真吃不下了,等晚些饿了,我做张饼吃就行了。”
苏瑜生怕娘坚持要给她添饭,连忙端起碗喝一口,喝粥的时候还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那始作俑者。
只见那人倒是胃口好得很,不见半分疲累,而且眉眼之间好像还......有几分高兴?
苏瑜恨恨的喝了口粥。
她决定以后晚上的活计都交给他,看他晚上还有没有力气再折腾了!
早饭吃完后,一家人便赶快收拾东西去县里,今天可是有正经事要办呢。
昨天折腾的有些晚,苏瑜坐在牛车上摇摇晃晃的就来了困意。
小成和双儿昨晚哭了一通,今早起来虽然精神不错,但现在日头晒着也有些犯困,小脑袋一点一点的,像小鸡啄食一样。
苏瑜让小成坐在里侧靠着车架子,再把双儿搂在怀里,姑嫂两人没一会也闭上了眼。
徐知望原本是照常走在牛车前面,结果没一会却听不到瑜娘和弟弟妹妹的声音了,他停下脚步扭头看去,只见一大两小居然都补起觉来,瑜娘抱着双儿小脸都晒得红扑扑的。
牛车很快赶了上来,徐知望没再走在前面,而是放慢脚步走在苏瑜这边的车旁,万一两人睡得迷糊了,他也能及时扶住她们。
小半个时辰的路程三人居然一次都没醒,直接睡到了县里。
下车时苏瑜小脸红红的,不过倒是精神多了。
徐知望带着她们先去了铁匠铺,他准备和铁叔请半天的假,毕竟不能让瑜娘一个人忙前忙后的操持。
“学堂?”铁叔吃惊地抬头看向徐知望。
“是,小成年纪不小了,我和瑜娘准备送他去读书,不过我俩对县里的学堂不大熟悉,就想问问您有什么好主意?”
铁叔摇摇头,“我个老头子无儿无女的,孩子上学的事我帮不了你们,不过咱们前面的成衣铺子的钱掌柜家有两个儿郎,听说书读的不错,你去找钱掌柜问一问吧。”
“多谢铁叔,那我们就先去了。”
“去吧。”
徐知望带着苏瑜出了铺子准备去寻钱掌柜,铁叔在人快要出铺子时,多看了一眼那对年轻的小夫妻。
苏瑜对县里的诸事确实不太熟悉,昨个她虽然问过成婆子,不过上学毕竟是大事,还是稳妥一些好,便跟着徐知望去寻那位钱掌柜。
钱掌柜为人热情,和铁匠铺相邻做生意也有两年多了,这点子小事还是很乐意帮忙的。
据钱掌柜说,县里除了鹿鸣书院这样顶好的书院,还有两家学堂也是很不错的。
一家便是昨日成婆子说过的清远学堂,这家学堂除了有一位举人老爷坐堂,还有一位秀才。书教的好,学堂管的也严,不过这样下来,价格自然不便宜,一年的束脩就要五两银子,再加上润笔费和笔墨纸砚的开销,一年下来少说也要七八两银子。
另外一家是智儒学堂,平日是两位秀才坐堂,书教的稍微差一些,不过一年只要三两银子,好多百楼县附近的普通人家拿不出太多银两的,都会让孩子在这家学堂读书。
“读书能中个功名那当然是好,不过就算中不了,能识字会算账,以后孩子也能当个账房或是小管事,起码不再是在地里刨食的庄稼汉了不是,你们小两口有眼光。”钱掌柜见徐知望和苏瑜年纪不大,做事倒是很有章程,倒是真心夸了一句。
“今日多谢钱叔了,改日等我送小成入学后再来谢您。”徐知望起身和钱掌柜道谢。
钱掌柜跟着起身,摸着圆滚滚的肚皮笑的爽朗,“好说,好说,你们快去学堂打听吧,最近送孩子来县里读书的人不少,你们尽早去,早些定下来心里也踏实。”
苏瑜带着小成和双儿也向钱掌柜道谢,钱掌柜亲自把他们送出了铺子。
徐知望和苏瑜走在路上商量着,一时没注意小成仿佛是个霜打的菜瓜似的。
不管是五两银子还是三两银子,那都是好大一笔钱啊。
这笔银子要大嫂卖多少日的饼啊!
小成脸色沉重的跟在大哥大嫂身后,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心事。
苏瑜心里盘算了一下开口:“我觉得咱们还是直接去清远学堂吧,这几日我手里的银子够交小成的束脩,剩下的花销都是小头了,摊子的收入再加上你的工钱还是足够的。”
“好,那我们直接去清远学堂。”
清远学堂因着名声好,价格贵,在城北集英巷有一间不小的宅院,还未走近便已经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临近院门时,苏瑜还闻到了浓郁的墨香。
苏瑜心里更加满意了,读书向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自身的努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小成现在站在清远学堂的门口,原本沉重的脸色也变得隐隐有些激动。
学堂院门紧闭,只右侧有一间小门房,门前站着几个牵着孩子的男子,应也是来想入学的,不过从巷子走过来这一路都不见大门有人出入,看来确实是治学严谨。
徐知望和苏瑜一人牵着一个排在队伍后面,苏瑜悄悄看着前面的人们,只见每点到一个名字,孩子便单独去门房,不带半刻钟的功夫再出来。
苏瑜见孩子们脸色紧张,猜测里面应该是有位夫子会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