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排了五人,等了一个时辰便轮到了他们。
徐知望依次报上了籍贯,小成的年龄,还有是否有曾入学等问题,一一回答登记好后,点名人便带着小成进了门房。
苏瑜这时都跟着有些心急,刚才她大概看了一下,前面几个孩子瞧着比小成都要小上两岁,而且小成两年耽误下来,也不知能不能通过这入学考试。
忐忑的等了一刻钟,小成一脸喜色的走了出来。
苏瑜和徐知望对视一眼,眼里都露出了笑。
小成几步跑到大哥大嫂身边,登记的人跟着走过来,“徐知成,徐河桥村人士,年七岁,入蒙学,年束脩五两,三日后交齐束脩后可入学,自带衣物被褥,每十日旬休方可归家。”
说完递给徐知望一块小木牌,苏瑜看了一眼,上面登记了小成的名字和籍贯,应该就是类似于入学证书的凭证了。
东西拿好后,一家人都面带喜色的出了集英巷。
从集英巷出来左拐没多远就有一家笔墨铺子,苏瑜停下脚步,“走,咱们去买笔墨。”
等进了铺子,苏瑜这才真实开了眼界。
光是笔就分了四档,价格最贵的宣城诸葛笔,一支笔就要一贯钱,价格最低的鸡毛笔也要五文钱两支。
苏瑜不懂这些,便和徐知望小声商量。
最后给小成选了稍好一些的羊毛笔,一支笔五文钱,苏瑜想着笔耗得快,便一下买了四支。
至于墨倒是选了普通一些的纸墨,还要了两刀纸,最后这些东西就花了小二百文。
小成怀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脸色却越来越难看起来。
等到出了铺子,苏瑜和徐知望都看出了小成的不高兴,不过苏瑜决定还是等回家后再和他说这些。
东西都买好后,苏瑜也松了一口气,把东西先寄存在铁匠铺便准备去出摊了。
现在她可真是明白了古代读书的不易了,不说束脩,就这些笔墨纸砚的花销就不是一般农家能供得起的。
还是抓紧时间挣钱吧!
出摊后小成表现得异常积极,忙前忙后地像只小陀螺似的。
苏瑜看的发笑,知道这孩子是心里觉得亏欠她。
不过苏瑜倒是没拦着,左右不过再有三天就要去学堂了,而且她知道小成是个本性良善的孩子,否则她也不会拿自己的辛苦钱去供他上学了。
等收摊回家后,小成还跟在苏瑜屁股后面,想给大嫂打下手。
苏瑜这次拦住了他,“小成,这些有你大哥在就行了,你去和婶娘收拾衣服吧。”
徐知望也跟着开口:“去吧,有要洗的衣服拿出来,大哥晚些给你一起洗好。”
“知道了,大哥。”
苏瑜看着小成走后看向徐知望,“你看小成今天不高兴,是不是心疼银子了?”
徐知望转碾的动作不停,“是,而且他自跟你一起出摊后知道你挣钱不易,现在要你拿这么大一笔银子,还有些难为情吧。”
苏瑜笑出声来,这大哥还真是不给弟弟留面子。
“小成是个好孩子,不过家里的事我们两个想办法,不能让他一个孩子心里背着包袱去读书,我一会就去找小成说说话。”
徐知望停下手里的活看过去,眼里积聚着情绪,苏瑜感觉到他的注视,转过头来就对上了他的眼睛。
两人对视片刻,最后还是苏瑜先不自在的移开了视线,接着站起身来拍拍手说道:“那你先弄着,我去看看小成。”
“嗯。”徐知望低下头继续转着石碾。
苏瑜心砰砰跳的走出灶屋,不过却没去主屋,而是去了后面的浴间。
四下无人了,苏瑜连忙用手忽扇着,就算现在没有镜子,她也知道自己脸已经红了。
怎么回事,现在她居然有些不敢对上徐知望的视线?
苏瑜想起什么脸又红了几分,这人自前些日子开窍后,私下独处时看向她的眼神总让她感觉他下一刻就要扑上来似的,若不是她定了三日的规矩,说不定他真像王婶说的夜夜都想埋在她里面。
苏瑜赶紧舀水洗了把脸,带着凉意的河水总算把脸上的热度降了下去。
等苏瑜进主屋时已经看不出异样了,苗秀莲见女儿进来就招呼她过去。
“瑜娘,那学堂里什么样子的,过些日子天就凉了,屋里暖不暖和,平日有没有热水用啊?”
苏瑜在床边坐下,“娘,您放心吧,那学堂是县里顶好的学堂,我瞧着宅子都修的很气派,再说了我每日都去县里,若是有什么缺的,咱们当天送去也来得及。”
“那还好,要不我这心里总是放心不下。”苗秀莲听女儿说完松了口气。
苏瑜看向低着头的小成,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小成看着不高兴呢,是不喜欢清远学堂吗?”
小成立马抬起头来看向苏瑜,“没有的,大嫂,我很喜欢,就是……就是……”
说到最后小成却说不出口了,低下头去连耳朵尖都有些红了。